“那天傍晚,我住进南大的宿舍,便认识了同门的师兄徐有富与师弟张三夕,他们成为我新的益友。三天以后,我便见到了导师程千帆先生,从此拥有一位举世难得的经师兼人师……”莫砺锋的《师友记》,没有恢宏的理论架构,没有晦涩的学术论述,只有一段段温润如玉的文字,串联起他求学路上与师友相伴的点滴往事。
莫砺锋于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研究生,师从程千帆先生,1984年获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此书是一部深情回忆师友往事的散文集,收录了50篇怀人文章,记录了他与南京大学程千帆、周勋初以及校外学者如萧涤非、孙望等良师益友之间的珍贵情谊。文字质朴生动、饱含深情。书中还插入了大量师友照片,图文并茂,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此书不仅是莫砺锋个人的生命记录,更是一部映照中国当代学术共同体精神风貌的珍贵文本,彰显了师道传承与文化守望的永恒价值。
在书中,莫砺锋对师长的敬重之情尤为动人。他笔下的程千帆先生,是学术上的引路人。“程先生花费心血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写学位论文。”程千帆先生共指导了19篇学位论文,有些硕士论文甚至达到专著水平。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也都得以出版。一个学生把学位论文写到专著的程度,教师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的论文,程先生改过的初稿上,红色的批注密密麻麻。”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业绩并非个人著作多少,而在于学生的成就。“程先生在这方面是我们的典范和楷模。”
在人格上,程千帆先生更是楷模。60多岁时,程先生在南大仍属客卿身份,一般人在这种处境下往往格外谨慎,但程先生却不如此。在学校召开的全校工作会议上,他直言:“我们南大是一所文理兼备的学校,怎么一句话都不提文科!”作者认为,程先生的这一观点及其直率的表达,对南大后来扭转重理轻文的倾向、发展至今日文理基本平衡的局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程先生极重感情,对黄季刚等恩师始终念念不忘。甚至在昏迷中,他仍喃喃说道:“我对不起老师,我对不起黄先生!”
孙望先生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名教授。他那清癯、和蔼的面容在作者心中刻下了永远的烙印。“我至今仍保存着1984年他为我的博士论文所写的评语的复印件。”直到今天,作者仍觉得孙先生对其论文缺点的指正十分中肯,“而他的语气温和、谦逊,仿佛与我商议一般,这与我当面听他谈话时的感受完全一致。”这些师长的形象,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如邻家长辈般亲切。他们与莫砺锋之间的互动,洋溢着师生之间的脉脉温情。
《师友记》让我们重新审视师友情谊的价值,感受学术传承的力量与人文精神的温度。莫砺锋以平实的笔触,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文字不加华丽修饰,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次阅读,都能让人在师友的故事中获得新的触动与启发。它不仅是莫砺锋个人记忆的珍贵留存,更是留给读者的一份关于情谊、学术与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是在学术道路上,还是在人生旅途中,都应怀揣对知识的敬畏、对师友的感恩,坚守内心的纯粹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