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大地探索教育文化传承 擘画育人新篇章

研究生之一,四川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研二学子曹云长期扎根田间开展科研工作。他告诉时报记者,在每年的3月~10月水稻生长季,他都会驻扎在这里。从水稻播种到收获,他几乎每天都要下到田间,观察植株长势、是否遭受虫害等,并采集样本回小院进行简易实验室检测及基础性数据分析。此外,他还要与当地产粮大户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经验、困惑和疑问,并将相关难点及问题带回学校,进行更深入的理化分析与研究,为来年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水稻科技小院已先后完成了340个水稻新品种的多年对比实验,筛选出40个适合川西平原多元化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品种,优化集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水稻提质丰产节水节肥技术等,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近百篇,获得了12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专家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孙永健告诉时报记者。

此外,水稻科技小院还迎来了1000多名四川农业大学和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到这里实习实训,累计培养了40多名博士、硕士,培育种粮大户200多人,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田秀才”和“土专家”等水稻生产能手,也将长期驻扎的研究生培养成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线科技人员。

“科技小院及其专家团队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扛起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任,实现‘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更积极更主动地服务乡村振兴,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孙永健强调。

西南石油大学:

高标准培养

高质量就业

“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是西南石油大学的学校精神。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余泽龙介绍,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近3年,学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居全省前茅。就业学生中,奔赴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基层一线的达80%,扎根西部的达70%,投身能源行业的达45%,毕业生连续两年获得“基层就业卓越奖”。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西南石油大学做好学生培养、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通威等重点单位合作,建有国家级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四川省光伏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先进制造与真空技术产业学院等,项目覆盖专业超20个,全力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2023年,西南石油大学与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共建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定向培养能源领域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共举办两届,培养了包含地质学、地质工程等4个专业的23名学子。“校企联动培养是其中的最大亮点。”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晓明表示,学校课程体系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企业导师通过真实项目案例,开展海外区块开发流程及跨文化工作技巧教学,通过“双师指导+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缩短校园学习与职场实战距离。

“在海油国际战略班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职业能力,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现阶段的学习目标。”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学生、2023级地质学硕士罗宇航告诉时报记者,在系统学习国际资源评价体系后,他针对性强化了专业英语和地震解释技能,为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这种“入学即入企”模式显著缩短了成长周期,使学生对职业发展路径有了清晰规划。这个项目为有意向在国际能源领域发展的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成长平台,真正实现了校园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这是我们学校的AI就业指导系统,我可以输入想咨询的就业问题,系统可以结合我的专业、学科背景等给出答案。这对提升毕业面试成功率有很大帮助。”在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生涯发展实验室内,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二学生吴东玲向记者介绍。她和同学们在AI工具的帮助下制作简历、模拟面试,为不久后的求职做着准备。

“我们以专业化训练及校本化数据深度学习开发的AI生涯咨询应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生涯咨询。”学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心主任张亦弛介绍。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立足“就业育人”,深入实施“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通过就业“出口畅”促进生源“入口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人才支撑。“目前,我们各项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年服务学生达10万人次,切实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助力学生走稳走好求学路、求职路。”张亦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