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菊小学校长方继东:AI时代,教育最重要仍然是AI(爱) | 上海教育传媒网

近两年,关于AI时代给教育形态、生活方式带来变化的讨论成为热点。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该如何立于未来的时代呢?在本文作者上海市徐汇区爱菊小学校长方继东看来,AI时代,教育最重要仍然是AI(爱)。


爱是什么?爱从哪里来?如何培育爱?25年来,爱菊人一直孜孜探索。本周日,教育者论坛也将走进这所艺术特色的民办小学——爱菊小学。“爱知博艺,菊雅竞芳”,论坛上,校长、教师代表、专家将登台与您深入探讨艺术教育的魅力。



本文作者方继东(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爱菊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过去的两个年头里,我们教育界最热的话题大概就是关于AI时代将以何种方式影响和改变我们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教育形态。技术的飞速进步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与机器相比,人类在智能上已经没有优势,自诩为万物灵长的我们,究竟以何立于未来的时代?


作为爱菊的校长,我个人的理解是,就是爱菊的AI(念爱)。在AI时代里,我们的孩子最不能缺少的就是AI(爱)。爱是什么?爱从哪里来?如何培育爱?这是爱菊人25年来一直孜孜探索的主题。



艺 ——立校


人民日报曾有一篇题为《美育是一种刚需》的报道,文中开头说,在一个国际儿童艺术展的现场,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文章希望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徐汇区爱菊小学成立于1993年,25年前,爱菊在建校初期确立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时,创办者主要是基于自己的爱好,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夙愿通过办学让孩子们帮她实现。而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艺术教育的魅力所在,以及它对育人的重要性。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是对爱与情感的熏陶,是整个人生观底色的铺就,经过艺术教育陶镕的孩子,他的未来一定具有无限可能性。


 “爱知博艺,菊雅竞芳”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民办小学,学校力求以艺术教育陶冶学生心灵,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学校从开办起就坚持以“加强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特色,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素养”为指导思想,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突破口,以艺辅德,以艺益智,以艺健身,以艺促劳,努力为孩子营造艺术的氛围,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学有快乐,学有自信,将爱菊打造成为一所充满艺术气息与生机活力的民办学校。



建校25年间,学校开设了九大类33个门类的艺术拓展课程:有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西乐;有古筝、二胡、琵琶、笛子等民乐;还开设了合唱、书法、国画、西画、舞蹈、围棋、桥牌等课程。并相继成立了小云雀民乐团、太阳花舞蹈团、金画笔书画团、畅想合唱团、爱韵弦乐团、银号铜管乐团、雅弈围棋社等学生艺术社团。



2016年,小云雀民乐团成为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也是上海唯一一所进入市民乐团体的小学生团队。2016年,继太阳花舞蹈团连续被评为徐汇区学生艺术团舞蹈分团后,又有银号铜管乐团、畅想合唱团两支乐队分获徐汇区学生艺术团。



当然如此鲜明的办学特色也让很多不了解爱菊的人误以为我们是一所培养艺术专才的小学,只有会“吹拉弹奏、蹦蹦跳跳”的有艺术天赋或已经开始学习艺术类技艺的孩子才有比较大的几率进入,或者认为艺术学习会挤占大量文化学习的时间,认为艺术是奢侈品,艺术学习是无用的,进而望而却步。



殊不知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让我们的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成长,他们阳光自信明理,善于与人合作,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进入爱菊前并没有学过任何一项艺术门类,通过五年学校扎实的文化课学习以及丰富的艺术类课程体验,他们的内心更加丰裕,品行更加端正,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博——冶情


爱菊小学的课程秉承“爱知博艺,菊雅竞芳”的办学理念,依托师德高尚、富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创新适性、多元、开放的培养路径,构建了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学校成为育人特色鲜明的民办小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关注学生基础学科的全面发展,在实施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基础型课程教学时,重点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如语文学科将指定教材与学校自编补充教材相整合,并运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体验语文学习。数学学科将沪教版与浙教版教材融合起来教学。英语学科实施《牛津英语》和《英语阅读》教材整合,并在教学中以叙事的方式整体设计教学单元。信息学科钻研教学,编写特色校本教案。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单元整合,并将学生们置身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与此同时,加强了课程整合和学科渗透,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校本艺术拓展课程、红领巾艺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共融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全校学生人人都会一项专长,在完成小学全日制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文化课之余,我们在课表中排入了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每位学生每周参加两次专业课学习,每个专业都有我校艺术专职老师负责日常的专业课管理工作,确保专业教学的质量。


学生红领巾社团是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红领巾社团目前有十二个,成立时间不一,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每个团队均由专人负责,聘请校外有专长的人员参与学校特色课程创建工作,每周一次的课余团队训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人文艺术等不同方面的熏陶。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在艺术的圣殿中自由遨游,汲取艺术中最精华的灵感,这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受用无穷。社团也为孩子们创设了混龄儿童共处的机会,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与品行,不断获得来自同伴的鼓励和友谊。



知——启智


坚持了25年的艺术教育给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带来了许多变化。尤其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在这样的校园里,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形象、言行乃至思维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发生在我们校园里老师们的故事,帮助大家认识爱菊敬业、智慧的老师们。


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和自然老师共处一个办公室,严谨的科学老师和灵动的美术老师相处久了,有一天她们坐在了一起,向全体老师汇报了关于两个学科的跨学科教研所收获的教学成果,这次教研的题目叫《科学在左,艺术在右》,他们举的事例是关于“桥”的教学,自然课本中有关于“桥”的内容,而美术教材中也有关于“桥”的内容,无意间的聊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他们开始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与探索,促成了孩子们一次美好的学习体验。


有了这样的开始,就有了之后越来越多的结合,科学与艺术在课堂中、在校园里不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这些有机融合的教程带给孩子们一次次充满挑战却又不失乐趣的学习经历,让科学在艺术中得以美的体现,让艺术在科学中智采飞扬。



这样的事例在不同的学科教师有不同的展现方式,学校每年都有“语文周”、“数学周”、“英语周”,最初只是希望通过学科活动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在去年我们的“语文周”中的一个故事,让我们获得了另外的体验。



四年级“语文周”的活动是表演课本剧,从编写剧本,到选小演员,到排练,最后从校园舞台走到市级舞台,从一个班级到一个年级,从校内到校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排演的过程中感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艺术教育从来不是通过说教达成的,它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关于这个故事,我的老师在之后会详细介绍。



爱——养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回到原点、回到初心——AI(爱)。新时期,我们继续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已经形成的学校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德育新实践,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尝试,为此我们设计和开发了“SWEET”德育课程。


在国家文件精神指导下,对照学校育人目标,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确立了校本化的德育关键领域课程的课程目标,即培养“智慧、温暖、真诚、优雅、坚韧”的SWEET少年。


SWEET在英文中有甜美的、愉快的、温柔的、亲切的、芳香的多重语言意象。所传达的美好意象非常适切地表达出了爱菊小学的地理区位、生源现状、办学追求、文化定位。代表了爱菊人在新时代里对“更美好的教育”、“更美好的学校”、“更美好的少年”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本质的多感官、多维度的追求。这五大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我校的校本化体现。



在五年的爱菊学习过程中,通过育人目标的落实,着力体现爱菊学生热情、向上、甜美的特质,我们认为学习一种特长只是培养手段,不是培养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懒惰,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做事毅力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这是孩子能够继续努力,能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能够最终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成功的主要能力。



虽然我们的特色课程不是让每一个孩子未来都成为艺术家,但我们觉得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接触艺术了解艺术,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悦纳自我,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艺术对于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是人在生存环境当中,对世界的认识、认知、感知以及对于美的一种表达。


经过艺术熏陶的孩子,他们看人看事看这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的眼里有色彩,他的人生会因为有艺术的陪伴而变得更加璀璨有光彩,他的一生也必将充满快乐与情趣。


艺术,让爱菊的孩子,更爱那个也许不太完美但很真实的自己,更爱那对也许不太温柔但很贴心的父母,更爱这个也许还有问题但正在崛起的古老而年轻的国家,更爱这个也许还有纷争但依然很温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