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迷们回味着他的作品,缅怀巨星陨落。
“世间永别金庸,无人再笑傲江湖”,十五部经典武侠小说铭刻着他的青春,也安放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从60、70到90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读金庸”,或在旧书摊上租借,或躲在被窝或课桌下偷偷阅读,或准时准点收看电视剧……
你还记得那些金庸小说里令人感动的武侠宗师吗?其实,在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中,还蕴含着很多“教育真经”。
今天,小编就带您重温那些金庸笔下的经典人物,老师家长们不妨和孩子一起重温经典,感悟金庸作品里的那些教育启示,权作与先生告别。
金庸人物谱的教育启示
作为一个自小不被外人看好的孩子,郭靖没有所谓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有的只是比较强烈的自卑情结,有的只是更加曲折的成长道路。作为郭靖的启蒙老师,江南七怪没有遵循郭靖的成长规律,一味地让郭靖学习自己所谓的武功套路。
当郭靖学习效果不佳时,这七位老师只是一味地埋怨郭靖的天资。处于这样的环境下,郭靖的自卑情结更加严重了。也许是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一天郭靖巧遇马钰道长。马钰道长在帮助郭靖树立信心的同时,没有一味强调武功的高大上,而是以内功心法循序渐进,终于使郭靖的武功有了质的提升。
可以说,郭靖后来的辉煌成就与早期马钰道长打下的扎实基础以及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郭靖的母亲李萍,没有文化,没有地位,遭逢家庭巨变,但她不向命运屈服,也不枉自菲薄,培养了郭靖很多优点: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独立,不服输,认死理,讲信义,有责任心,有民族大义。
杨康的母亲包惜弱,有文化,有教养,有背景,但所谓慈母多败儿,她没有能够培养杨康吃苦的精神,更没有培养杨康的民族大义,导致后来杨康人生的重大悲剧。可以说,杨康的失败,根源在于包惜弱。
完颜洪烈对杨康精心培养,寄以重望,却以失败告终。用现在的话来讲,完颜洪烈其人才智有余,而德行不足,整天阴谋诡计,他的身边更聚集了一帮恶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耳濡目染造就杨康同样才智有余,德行不足。
反观郭靖,他是一个单亲的孩子,在他的生活中铁木真,哲别,江南七怪,马钰都充当了临时父亲的角色,而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脚踏实地。
可以说,父母的品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未来。
郭靖从小善良,对英雄仰慕,认死理,小小年纪冒死保护哲别,结果哲别成为郭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人,成为他的第一个师父。而正是郭靖的这种性格,铁木真成为郭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哲别和拖雷这两个朋友的出现,帮助了郭靖走出了大漠,走向了人生中的下一个阶段。同样由于郭靖的性格,他天性善良,帮助穷人,不屈服于权势,结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黄蓉,黄蓉成为郭靖一生中最优秀的朋友。郭靖同学傻乎乎,不自信,但黄蓉给了他最大程度的欣赏,让郭靖逐渐自信起来。
人生中最需要四种人陪伴,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友人欣赏,小人监督。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风清扬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只在《传剑》一章现身说法。令狐冲遇上风清扬,如璞玉之遇巨匠,尽弃所学而学之,使他的武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初见令狐冲时,看到他练剑,风清扬劈头就骂:“蠢材!手指便是剑。那招‘金玉满堂',定要用剑才能使吗!”
这位风老前辈明白,武林中大大小小的高手庸手都是一个模式造就出来的,都是蠢材教育、愚民教育的结果,一蟹不如一蟹,原本是没有多大区别的。照本宣科,抱残守缺,这就是岳不群式教育方式的写照。
岳不群课徒极严,弟子们练功时举手投足只要稍离了尺寸法度,他便严加纠正,这样的教育强调基础扎实,过份注重基本功训练,死教死学,机械重复。而且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永远以标准答案为准,到后来一个个都变成了“蠢牛木马”,个性和创造力都被抑制、扼杀了。
对令狐冲来说,风清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是投其所好,就像不同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发展过程,需要老师们细心发现,加以耐心的引导。就如同令狐冲所说:斗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
这个新天地便是一个充满灵性、创造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自由之境。这是教育的理想之境。
回顾杨过的少年时期,简直乱七八糟,几乎没有凭自己的真实实力摆平过一件事。一部分是性格原因,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武功确实不上不下。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大因素,就是,他的学习太过于杂乱,不成体系。北丐的逍遥游,打狗棒法。林朝英的玉女剑法,玉女心经等一派武功。各门各派的精要武功,他几乎全学了遍。往往是学一个忘一个,没有人教过他系统的东西。
这个教育史上的前所未有的失败,其实跟杨过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轻浮、敏感、偏激,是他性格的几大关键词。轻浮使他凭着聪明学习,流于表面;偏激让他轻言放弃。
杨过自我教育的契机,恰恰是他成长路上的一些坎坷。一次是被砍胳膊,一次是十六年的分离。这两次变故使他变得沉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整合上。
其实他之前不是没有学到东西,而是零散,沉没的太多。杨过沉稳下来之后,先把独孤剑法练到了顶尖,然后才回想自己往日所学,创出了自己的武功,黯然销魂掌。可见自我教育的关键,就是能够沉稳下来,然后反思,才能真正进步。
武侠世界里的传统文化梦
其实,除了金庸先生笔下这些传奇的武侠宗师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他的武侠作品本身也满含中中华文明,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教育意义。
儒释道宗,文史哲禅,琴棋书画,酒茶食居……我们在他的武侠书里领略到的,是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1955年,金庸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金庸共创作武侠小说15部,其中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最为读者熟知,也多次被翻拍成电影。
金庸笔下的江湖,虽然纷争不断、恩怨难休,人生于世、命若悬丝,但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我们。
力量之其一,应该是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心中的精神之根——中华文化。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龙杨志认为,金庸对整个华语世界而言,构建了一个江湖的世界,同时也是他自己的江湖,他以畅销书、以武侠的方式来完成他对传统文化执着的梦想。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李艳丰也提到这一点,认为金庸善于讲故事,笔下的故事充满传奇性,而且“让现代人能够透过金庸的小说,感受梦幻般的侠客生活,能够体验古典主义文化的最后浪漫”。
上海学生最爱读《天龙八部》
2017年底,上海首次发布了本市的少年儿童阅读报告。根据报告统计可见,中学段热门图书第一为《天龙八部》,中国的四大名著、金庸武侠、西方的《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经典名著也进入了榜单前10名。金庸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学段热门图书
金庸笔下的江湖,在春秋、在宋元明清;金庸留下的江湖,在人心。
无论什么时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要知道江湖什么模样,那就到金庸笔下去寻访。
感谢金庸先生,感谢生命中那些读金庸的日子。
先生,一路走好!
第一教育 综合
参考文章丨
《金庸,留给每个华人一座真正的精神梦工厂》,每日经济新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