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怎么做?这所学校的校长这样说:扎根本土文化,放眼全球视野,做有深度的融合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一所学校开展融合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融合课程究竟该怎么开展?第一教育采访到了今年9月份即将出任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副校长兼任小学部校长的牛瑛老师,她做融合课程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对开展融合课程有着丰富经验和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牛瑛校长看来,中西融合课程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而应该是一个本土化的、中西方文化相互借鉴,各取所长,深度融合的过程。课程改革是立体化、系统化的,最终形成的是立足国本教育的基础,朝向国际化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牛瑛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
副校长兼小学部校长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中⻄融合课程并不是零起点,而是建立在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平和教育20多年的办学实践基础上的。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对于深度融合的中⻄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层次、可操作的中⻄融合课程是有可能实现的。


牛瑛老师表示,融合教育的概念始自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他们基于人权和平等的观念,认为各类学生(包括不同资质与能力)都具有价值,必须有同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和发展所能。


就这一目标而言,中西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不冲突,且各有所长。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还是回到人”。“乐于改变、有梦想、喜欢探索、有审美情趣、爱思考、爱阅读、有个性、善合作、爱运动......这些都是21世纪全球竞争力的核心素养”,也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希望通过课程成就孩子们未来各不相同的成长之路。


顶层设计

中西深度融合课程剑指全球核心竞争力


“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怎样来实施与评价?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中西融合课程的诞生正是专业化实践这三个问题的过程,指向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致性的探索。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未来想象成一棵树,这棵树的树根、树⼲、树枝、树冠⼜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在牛瑛看来,是孩子们的主动阅读、自我学习、批判性思维、开放的视野、写作表达、适应变化、学会与人合作、审美能力、公益情怀等等……这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才是面向⼈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的全球核心竞争⼒,他们指向孩子们的基础知识,综合技能,身心健康和成⻓心态。


面向全球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的融合,就是要始至终牢牢把握“课程与的融合”


中西融合课程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取各家所长,是基于平和教育积累的经验和不断的反思、探索中形成的。


课程内容
“深度融合”立足国本+国际化拓展


牛瑛老师介绍说,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的融合课程主要围绕三个维度的融合展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中西教学方式的融合。


首先,深度融合是“国家课程”与“平和校本课程群”的融合。平和的融合课程是将中西教育融合、改良,以中国国家课程和拓展性的母语体系为主体,基于国家课程以及IB课程体系框架,进行7:3比例的配比。

“比如,我们的小学语文改变了传统课程只上一本语文书的现状,转变为‘把握单元重点,关注读写结合’的语文单元主题架构,将古诗文诵读、经典阅读、写作、影视鉴赏等与国标语文课程相结合,开设独具特⾊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牛瑛老师说。

△牛瑛老师带领孩子们上绘本课《米莉的帽子变变变》

这样的课程结构是用于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足国本指向”与“国际化拓展”的中西融合。平和高品质国际拓展⽅向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德育与实践、缤纷社团、跨学科“1+X”特色课程、国际教育理解四个部分。

通过“语⾔文学、数学与逻辑、⼈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设计、体育与健康、⽣活与实践”这七⼤学习领域,致⼒于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中西融合的课程体系。

第二,深度融合是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融合。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基础型与拓展型课程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建⽴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1+X”的跨学科主题拓展综合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后,各个学科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教学,学生通过主题的拓展学习,提高综合运用各项知识的能力。

主题式综合活动借鉴了西方“包班制”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国内单一学科的培养方法,在西方低年级教学中,基本都采取主题教学的方法。这一做法在跨学科联系上有先天的优势。


例如,数学组的老师通过将“绘本故事”和“数学教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挖掘其共通的数学教育资源,进行绘本教学,并创设数学活动。

△平和学校小学数学绘本教材及绘本课堂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就是繁琐的计算公式和复杂的逻辑推理,是枯燥无聊的。其实不然,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轻松高效地学习数学?一直都是学校数学老师致力于思考的课题。让孩子们跳出平时的数学课本,在绘本阅读中学习数学,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深受孩子的喜爱。孩子们透过文字和画面,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共鸣,知识得到了强化,取得了极佳的课堂效果。

平和学校小学数学节


老师还精心设计了许多数学小游戏,开展数学节活动,在有趣的动手操作、游戏尝试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调动,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数学精神。


在老师们看来,他们的这种教学方式,真正让孩子们在玩得开心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前不久,在2018DFC全球青少年创意行动挑战赛( 2018 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 Shanghai)上海总赛区分享会暨总决赛上,来自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科创队Big Hero Three的同学们现场表现优异,在10分钟内向评委展示了团队从Feel感受、Imagine想象、Do行动、Share分享4个方面的种种实践和创新。

平和双语学校小学参赛队展示他们的作品


同学们对项目的精彩呈现、与评委临场问答时的机智交锋征服了在场所有评委和观众,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笑。最终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科创队Big Hero Three小组的作品磁悬浮房屋抗震装置获得 Unlimited Creativity 创意无限奖。


第三,深度融合是授课方式的融合。采用中外教协同备课授课的模式,让两种⽂化背景下的专业教师分⼯合作,各施所长开展各种语⾔的实践活动。 


平和双语学校中外教英语老师共同备课

许多人以为双语教学,就是学校里多了几名外教,上课时多了一门语言,比普通学校的孩子多上了几节英语课而已。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的背后更是两种教育理念、两种文化的融合。


西方的课堂中有更多的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和报告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探究、组织表达能力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


外籍教师优势


中⽅教师的课堂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注重知识点的细节,中⽅教师的控班能力非常强,比较注重课堂效率。

 

中方教师优势

学校通过教师教研共同体建设,让中西方教师尽可能地取长补短,为老师们提供分享经验的平台,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全方位地助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课程评估

保障孩子个性成才


说到融合课程,我们尤其不能忽略评估环节,“课程评估”是保证课程实施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牛瑛老师指出,对于标准的理解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快餐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标准化的流程只能为食客提供相同的汉堡炸鸡。

另一种是米其林指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指南为优秀的餐饮确⽴了具体的标准,但所有这些的裁量权最后都在每个厨师的⼿上,厨师将以他们各⾃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达到这种标准。

△平和学校数学能力测评现场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对标“国际教育”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指南,制定一系列校本实施评估的方案,以确保⽼师们客观而全⾯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课程管理与评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平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评估方案

在牛瑛老师看来,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支点。加强形成性评价,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要引导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它以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青浦教育新地标

自然景观与人文追求深度融合


今年九月,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将在万众瞩目下开学,迎来第一批新生。学校将沿用平和融合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投资方提学教育公司的创始人是三位年轻人,其中一位还是平和早年毕业生。他们不仅在房地产界年轻有为,而且对于教育也有着情怀。


↓↓点击视频,观看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宣传片↓↓


他们请到了学校建筑领域最顶尖的李虎团队来设计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校园。李虎团队的设计是对传统学校建筑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与超越,曾经设计过著名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在丰富的自然形态和多层次的社交空间之间,构筑愉悦而且高效的教学环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效果图


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校园人文环境将通常意义上的学校建筑群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追求的深度融合,用形态多样、功能多元的建筑和设施,建构起适合孩子身心健康生长的校园环境。


学校建设融入前沿的建筑理念,智能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小体量的建筑群与花园、池塘、山丘、农场、森林、足球场、活动场等丰富的室外场地有机结合,使得孩子们能够随着年龄段的改变,在这里体验到层次丰富、形态多元的学习生活。


据悉,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预计在2018年9月开学。其中,小学部一年级招收4个班级共100名学生,初中部6年级招收2个班级共50名学生。


图片、资料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