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白羽 通讯员 王森
11月8日至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上海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自2015年创办以来,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传播,已成为推动研究范式转型、倡导学术规范、塑造学术文化的重要力量。
本届论坛有500多所高校、职业学校、基础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研究者、30余家期刊、10余家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参与;24所国内高水平教育学科研单位分别承办方法平行论坛、16个优秀研究团队主持主题研究平行论坛。论坛还设置2场论文海报展示、5场学术出版工作坊、2场特色专题分论坛、2场特色主题工作坊、1场“期刊与作者面对面”沙龙,是世界观察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颁发全球大奖,汇聚顶尖智慧
在论坛开幕式上,第二届“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Global Awards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颁奖典礼举行。该奖项由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于2024年发起,旨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为教育研究方法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标志着中国教育学界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学术标杆、引领研究方向的能力。本届评选得到了田家炳基金会的全力支持。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陈霜叶教授主持。
经过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评定委员会的严格评议,本届大奖授予了五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他们分别是: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加拿大)、斯蒂芬·劳登布什(Stephen Raudenbush)教授(美国)、佐藤学(Manabu Sato)教授(日本)、王善迈(Wang Shanmai)教授(中国)以及鲁珀特·韦格里夫(Rupert Wegerif)教授(英国)。田家炳基金会总干事戴大为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为五位获奖者颁奖。
由中国学术机构发起并评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奖项,是中国在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五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获奖,进一步体现了该奖的国际性、权威性和跨学科性,有力提升了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声誉和学术话语权。
本土优秀成果与全球大奖相辉映,同台展示,激励了更多青年学者和研究者投身于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为持续提高我国科学教育研究水平,扎实推进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自2017年起连续举行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年度评选。“第九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表彰了一批在国内教育实证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共有10位优秀学术论文获奖者和10位优秀学位论文获奖者。获奖作品聚焦中国教育的真实问题,运用科学、严谨的实证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体现了我国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
4位“全球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奖”获奖者,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主讲嘉宾们围绕各自领域在教育实证方法创新方面的成果及反思进行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分享,与现场数千名听众共同展望全球教育实证研究迭代发展的未来。主旨报告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匡瑛教授主持。
随后的圆桌论坛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面对现场听众,尤其是青年学者们提出的关于研究方法、理论瓶颈和未来方向的犀利问题,主讲嘉宾们以其深厚的学养进行了精彩的回应。学术精神的生动传承,展现了顶级学者与新生代研究力量之间的深度对话与智慧共振。面对AI未来,主讲嘉宾寄语青年学人在教育科研中,要注重创新,注重人机群体智能和群体智慧,不断巩固和加深对教育现象、教育本质的理解。

聚焦前沿议题,引领范式创新
本届论坛在议题设置上紧扣时代脉搏,以“创新”为核心关键词,全面展示了教育实证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未来趋势。
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科学研究“第五范式”正深刻重塑着知识生产的方式。本届论坛将“AI与教育”设为核心议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AI专题矩阵”,系统探讨了“第五范式”为教育研究带来的革命性机遇与深层次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破解教育研究的深层难题,加速提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体议题包括:“AI驱动的教育研究范式变革”“AI时代的教育研究数据创新”“AI技术伦理与教育实证研究”“AI方法与教育自主知识生产”。
作为本次“AI专题矩阵”的点睛之笔,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全球教育展望》编辑部打造的“AI+循证教研”特色专题分论坛,成为连接教育理论与课程实践的立交桥。该分论坛汇聚了高校顶尖学者、一线教研专家与头部科技企业代表,围绕“单元时代的AI+校本循证教研”“基于计算的课堂循证分析”等核心议题,呈现了从理论建构、产研合作到区域探索的全链条创新图景,有力地打破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壁垒,推动研究成果从“书斋”走向“课堂”,从“科研”深入“教研”。
在聚焦AI的同时,论坛延续了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针对青年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普遍存在的痛点,论坛系统组织了方法工作坊和方法平行论坛。24场实证方法平行论坛,涵盖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这些活动内容系统、针对性强,覆盖了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到高级统计分析的全过程。本科生与研究生、青年学者在同一平台共同交流、学习。
从“教育因果推断方法”“教育统计测量技术”,到“教育项目反应理论”,再到“教育中的元分析和系统综述”,这些定量方法分论坛深入探讨了研究设计的严谨性与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同时,质性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如“教育行动研究方法”“教育田野调查方法”“教育叙事与生命史”“教育历史比较方法”等分论坛,强调了对教育现象的深度理解和人文关怀。“混合方法与实证研究”等分论坛有力推动了不同研究范式的对话与融合。
青年学者们通过集中学习,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夯实基础。无论是运用定量方法严谨刻画中国教育的宏观图景,还是通过质性研究深度挖掘本土实践的独特智慧,都是在为提炼具有中国特质的概念、理论和范式,提供不可或缺的“工具箱”与“方法论支撑”。
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以实证研究回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论解决中国本土重大教育问题是本届论坛关注的另一核心议题。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召集的“开放·自主: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证论坛”紧扣“自主”与“开放”两大核心议题,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和实证评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数智时代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优化提供坚实学理支撑。这不仅是特定学科领域的探索,更是直面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破解关键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难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知识集群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