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动手实践、亲子合作……“科普在社区·科普进家庭”活动为万余家庭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臧莺


从石库门的红砖青瓦间读懂历史肌理,在摩天楼的玻璃幕墙下触摸科技脉搏,当无人机勾勒城市三维轮廓,当AI算法唤醒老建筑记忆,科技创新正让上海的城市变迁跃动着“生活繁花”的生动底色……为增强市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9月27日,2025年“科普在社区·科普进家庭”活动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主办,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马桥实验学校承办,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提供支持,聚焦“城市变迁 生活繁花”核心主题,旨在通过“创新设计+动手实践+亲子合作”的模式,引导市民以科技视角解读城市更新、以创新思维记录发展轨迹、以科学眼光展望未来图景,切实提升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注入科普活力。



记者了解到,自活动发布以来,全市反响热烈,截至9月上旬,共吸引逾1万个家庭4万余人参与其中。期间,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及各区老年教育单位先后举办了50余场培训与选拔活动,老中青三代共同参与的热情持续升温。一场艺术与科技共融的科普盛宴,正以创新实践为笔,邀全市市民共绘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美好画卷。


活动面向本市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分设亲子组、中学组、老年(社区)组三大组别开展创意展示与项目比拼。参赛者通过完成“智绘‘繁花’——影像中的城市变迁”的规定项目,以及“巧搭‘申’花——城市沙盘模型”“妙笔生花——城市变迁与硬笔书法创作”和“古艺新花——非遗传承与创意手工制作”等自选项目,展现他们对申城发展的思考和艺术生活的解读。



9月27日下午,伴随着舞蹈《数智繁花》的灵动舞姿,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马桥实验学校拉开帷幕。活动现场,三大组别代表依次分享实践心得:亲子组代表、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尤文静及其家长讲述了非遗手作“苞谷翠羽·蝶恋花”的创作故事,实现“变废为宝”与“科技赋能非遗”的双重突破;学生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马桥实验学校七(1)班陈雨霖分享了沙盘作品“鸭壶映浦·溯梦马桥”的设计理念,让千年马桥文明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独特火花;老年(社区)组代表、静安社区学院张妹娟则以“墨痕映变迁,笔尖见上海”为主题,分享了硬笔书法作品的创作思路,让笔墨成为“城市密码解码器”,更提及在社区活动中“教他人书法、学AI生成”的双向交流经历,展现老年群体以“慢书写”拥抱“快科技”的学习热情。



启动环节,参赛代表、教师代表与承办单位代表共同上台启动开幕,正式开启本次活动终赛展示阶段,象征着老中青三代携手、专业力量护航,共同推动科普实践走向深入。


现场展示区已提前布置部分试点作品:既有叠加AI生成的未来文创园效果的对比摄影,清晰呈现城市空间更新;也有以环保材料还原马桥遗址风貌的迷你沙盘,再现古文明场景;还有经典建筑与传统吉祥纹样结合的剪纸作品,呈现动态光影之美。“既能带孩子了解上海的过去,又能一起用AI畅想未来,这种科普方式很特别也很有意义。”来自闵行区的亲子组家长王女士表示,已和孩子选定家门口的老厂房文创园作为拍摄对象,期待完成属于他们的“城市变迁拼图”。


互动体验区聚集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精心策划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创意手工体验基地带来皮艺小象制作、非遗烧箔贴,让参与者在指尖创作中感受传统工艺的温度;科普教育体验基地推出本草徽章制作与六一散制作,将中医药知识与手工实践结合,展现传统医学的当代魅力;中科院昆虫博物馆的“抽丝剥茧”体验,可以亲手触摸蚕茧抽丝的奇妙过程;智慧生活体验基地设置蝴蝶标本制作、机械蝴蝶制作项目,实现自然观察与科技创意的碰撞。这些趣味十足的体验活动,让前来比拼的参与者在紧张的竞技之余,得以沉浸式感受科普知识的乐趣与非遗文化的独特风采。



现场比拼区则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共谱繁“花”:“巧搭‘申’花——城市沙盘模型”以申城地标或未来城市为灵感,用环保材料或高科技材质打造微缩景观;“妙笔生花——城市变迁与硬笔书法创作”聚焦绿色城市、智慧交通等主题,以笔墨书写科技赋能的城市记忆;“古艺新花——非遗传承与创意手工制作”则将剪纸、陶艺、榫卯等非遗技艺与声光电科技结合,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



据介绍,“科普在社区·科普进家庭”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城市观察与创新实践。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场活动,让科普真正走进社区、融入家庭,让市民在动手创作中读懂城市变迁的内在逻辑,在代际合作中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书写更多“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生活繁花”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