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30岁、工作年限7年,男护士如何职业成长?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白羽


9月17日,上海市护理学会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在上海杉达学院成功举办了全国科普月主题活动——“男护士职业成长”主题讲座。活动围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目标展开,吸引了60余名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委员及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学生参与,为男护士群体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专业指导。

 

上海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委员刘建以“看见自己的力量”为题,结合其作为退役军人、急诊护士长的经历,以及参与进博会保障、创建科普栏目的实践,强调了持续学习与科普实践对构建职业归属感的重要性。他所在团队在2022至2024年间获得多项专利(部分已转化)及奖项,体现了专业价值与科技成果转化对职业认同的积极影响。



上海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立以“青春为‘徐’,一路‘立’程”为主题,分享了自己从急诊抢救室认证值班长到护理部代理护士长,并参与海外巡诊、海上阅兵等多领域发展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男护士在临床、教学、科研、科普等多场景下的科技应用能力与担当。



上海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秘书黄一乐在“从了解我们自己的群体开始”的分享中,基于2023年全国调查数据指出,当前男护士群体平均年龄30岁,工作年限约7年,高职称占比偏低,多数面临家庭压力,职业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上海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蔚青围绕“护理创新思维”,阐述了“从0到1”“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三类创新路径,强调需以热爱专业和长期深耕为基础,并结合科普月主题推动创新成果科普化,如评估数字化与工具创新,以创新驱动职业成长。



上海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委员刘仁俊则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解析压力与情绪的“倒U型曲线”,指出部分学生群体存在心理风险,并建议通过规律作息、运动、沟通及使用心理健康App等科技工具进行调节,助力职业可持续发展。



在答疑环节,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辅导员就学生心理相关问题与刘仁俊进行交流,专家结合专业经验予以细致解答。



本次活动在全国科普月的背景下,通过多维度经验分享与针对性答疑,为参会者提供了职业发展与实践问题的有效指引,进一步凸显了护理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普及中的重要作用,为护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