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材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个论坛探讨路径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白羽

 

7月5日,第五届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出版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教材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本次论坛由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在致辞中表示,华师大将以再次获批国家职业教育教材重点基地为契机,继续深化教材研究,推动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三位一体,为我国教材事业贡献力量。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余红平表示,面向“十五五”,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应重点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材的价值引领;聚焦产教融合的核心要求,提升教材内容的适应性;聚焦数字赋能转型升级,加快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与应用;聚焦研究支撑与队伍建设,夯实教材发展基础。


论坛为新一届基地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举行了聘任仪式。


基地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教材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树超在讲话中表示,期待基地未来能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体系重构、机制重组和内涵重建的需要,期待基地对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指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既要关注教材建设的共性问题,更要关注个性问题,教材基地要重点关注职业教育教材在编写、使用、管理等环节中的特殊问题和关键问题,用高质量的科研服务高质量的决策和实践。


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代表、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崔岩表示,专家委员会委员将以多年来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对教材工作的深刻理解,恪尽职守,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材体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分别围绕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标准、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等主题作专家报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学王春燕在“以标准体系引领首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报告中指出,北京市构建了以基础标准、规范标准和改革标准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标准体系,为建设首都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作“数字教材的实践探索和理性反思”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嵌入和高质量应用将是未来数字教材建设的关键特征。


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在“职业教育优质专业课教材的标准与建设思路”的专家报告中提出,优质专业课教材应在教材结构和职业逻辑的合理性、教材内容的实践性与育人性一体化处理水平、教材实践知识的开发深度、教材内容的知识重构水平这四个方面有突出表现。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高教职教部副部长曾海霞以“机制驱动下的世赛项目转化教材建设实践”为题,系统介绍了上海市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创新机制与实践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蔡金芳在“中职三科统编教材使用效果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 12个省36所中职学校的调查”的报告中,呈现了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的现状和问题。她指出,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配套资源缺乏、教师培训与教研不到位、教学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不够等问题。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与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瑜作题为“师生互动视角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区域路径”的专题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杜学文以“我国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的本土化策略”为主题作报告,他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的本土化,应致力于科学界定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独特内涵与功能定位,加强国家级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构建适配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标准规范与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高级编辑谢永铭在“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实践与经验分享”的报告中指出,数字教材的建设思路是用好数字教材结构灵活、融媒体、交互式、可以快速迭代等特性。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程智宾在“数字转型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新模式探索”的报告中,通过案例系统介绍了校企深度协同的教材开发模式。


参会代表还就数字教材的内涵、专业课教材结构、教材版权保护等共同关心的议题,与专家进行了对话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