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智能手环“读心术”破解学生运动负荷难题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杨辉


2025年6月9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印发《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等九个方面建立深化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全方位呵护青少年体质健康、全面发展。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探寻其如何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体育课堂的新路径。


体育课上学生“不出汗、不喘气、不奔跑”?同样的训练量,有人轻松有人累趴?这些困扰许多学校的“三无七不”(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奔跑)现象,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正被一个个智能手环精准解决。该校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体育课堂,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每个学生定制运动“火候”,不仅显著提升了课堂运动负荷达标率至90%,更实现了“科学锻炼,安全有效”的目标。



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竹园教育集团体育学科领衔人倪麟表示,长期以来,传统体育课堂普遍存在运动负荷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制约着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竹园小学的教师在实践中敏锐地发现,在课堂中,虽然学生的平均心率能勉强达到140~160次/分的推荐区间,但个体差异隐藏着更大的挑战:部分学生运动负荷不达标,运动效能低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何精准把控学生的运动负荷,实现个性化的运动量设计?


问题的答案便藏在科技赋能之中。体育教师陈家春在《自然地形跑》实践课上,借助智能手环收集学生运动数据并分析发现:虽然平均心率达标,但从心率走势图看,存在峰值与谷值落差大、阶段性运动过载现象明显。数据精准反映问题所在,那便是教师讲解时间过长挤占了运动时间、队伍调度效率低下导致学生运动节奏多变。基于此,他制订改进策略:实施“精讲多练”原则,压缩讲解至8分钟;设计“环形变速跑”“情境任务跑”和“心率调控挑战赛”等结构化活动;并借助数字大屏实时展示学生心率表现,引导学生动态调整活动强度。果然,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平均心率提升至158次/分,运动密度高达80%,有效运动时间占比提升至75%,心率波动幅度下降,且未出现过度疲劳。



另一位教师杨宏则通过精准分层与个性化干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运动负荷与技能水平。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他综合智能手环数据、体能前测、RPE(自感运动强度评分)问卷及健康行为调查,构建多维度分析体系。随后,他借助AI软件交叉分析数据,发现学生心率分层显著:8名“过量组”学生心率超160次/分,动作不精细;16名“不足组”学生心率低于140次/分,动作完成度低;11名“适中组”学生心率则保持在140~155次/分,动作规范。杨宏据此开出个性化“运动处方”:对“过量组”减少练习次数,强化技术指导与实时监控;对“不足组”设计“跳远积分赛”和“坚持之星”奖项,激发兴趣与毅力;对“适中组”则设置更高挑战以巩固技能。最终,90%的学生课平均心率成功稳定在140~160次/分的推荐区间。


竹园小学以数智技术为引擎,成功破解了传统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迷思。倪麟感慨道:“从最初用数据评价反思课堂,到现在用数据分析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精准度明显提升。更可喜的是,学生从最初佩戴手环感到新奇,到如今习以为常,并能正确解读数据、感知自身运动状态,主动调整运动强度,真正做到了‘科学锻炼,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