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强国建设研讨会暨《重庆高教研究》第六届青年学术沙龙举行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奚晓丽 杨辉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日益集中于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教育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才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则在于构建系统完善、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6月21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高教研究》编辑部、《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天元公学共同举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强国建设研讨会暨《重庆高教研究》第六届青年学术沙龙”在沪隆重召开。


 



多方协同

汇聚拔尖人才培养的“破题者”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海涛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在致辞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他认为,培养的未来教师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同样关系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筹备。上海市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则以“选得准、育得好”为主线,深入剖析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逻辑。他指出,要清晰区分“超常”“拔尖”“掐尖”的不同概念,精准定位人才类型,同时处理好面向人人、有教无类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突出全人、五育并举与素质导向、能力本位。他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幼儿创新启蒙到义务教育的潜能激发,再到高中阶段的多元发展路径构建,是拔尖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聚焦前沿

洞察拔尖人才培养关键路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阎光才指出,拔尖人才并无统一标准,应从学科多样性和人才类型多元化出发,打破单一评价体系。他以MIT、加州理工学院等国外高校为例,阐述“小灶式”“自助餐式”等多样化培养模式,主张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科研资源,强化本科生的“真问题”研究体验。他还建议,社会层面应建立高风险高回报的职业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和更多元的出口,以实现人才自然涌现与系统培养的平衡。杭州天元公学总校长马智慧介绍,天元公学以“探求教育本源,培养优秀人才”为使命,坚持通才与专才并育,构建了从早期发现、多元选择到动态流动的全过程路径。学校创新建立起战略引领、专业技术支撑、平台共建、一体贯通、分类分层的多维进阶培养体系,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人才识别与培养探索出具有操作性的模式样本。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则以“理念破局”切入,提出在教育强国目标指引下,拔尖人才的培养不能被传统观念束缚,要高度重视超常人才的早期识别和个性成长。



数据支撑与政策建构

从实证研究到体系设计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丛斌指出,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塑的背景下,我国“三大计划”一体化培育(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研究发现,参与“三大计划”的学生在学业水平、科研兴趣和创新潜能等方面显著高于一般群体,且英才计划与后续高校阶段计划衔接良好,存在明显协同效应。


然而,郭丛斌也指出,这一体系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覆盖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他提出优化中学教育体系、建立跨阶段贯通培养机制、推动计划区域覆盖、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协同生态等政策优化建议。


人才培养还需落实到学生个体的成长中,科研投入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特聘研究员阎琨分享了《资优大学生科研投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一项元分析研究》。该研究整合1985年至2022年7000余名拔尖大学生样本进行分析,验证科研参与对学业成就的中等显著促进效应。她认为,科研参与对学业成就有中等显著促进效应,其中随机实验设计、暑期项目、STEM专业及人文社科领域效果更突出。她建议,高等教育机构应匹配学生能力兴趣提供科研自主权,创造早期失败空间,设计分级挑战性科研项目,避免过早过度压力,并增强人文社科科研支持与暑期科研机会,以优化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李立国在报告中强调,教育公平与拔尖人才培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他建议,大力发展优质高等教育,扩大一流学科与优质本科招生规模,建设新型研究大学并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同时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夯实人才培养底座,以优化教育生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当天下午,会议举行了三场平行分论坛。本次研讨会通过跨学科对话与多维视角碰撞,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探索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双重维度,对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性人才培养命题作出了系统性回应。与会专家提出的创新性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不仅为上海师范大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入了新动能,更为新时代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