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连台韵味长 唱一曲新韵给童年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臧莺

 

 

“黄梅戏在什么时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唱腔中,哪种板式常用于表达悲伤、哀怨的情绪?”在一个个由动漫小猫“喵呜”包围着的故事盒子里,学生们三五成群,从里面取出扇子,将上面关于中国五大戏曲的知识问题向小伙伴提问,看看谁能从扇子上找到秘密答案。在“戏韵廊桥”展区,学生们仿佛置身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的仙境,不仅可以身着戏服登上梨园舞台唱上一曲,赢得小伙伴们的掌声,还能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五大剧种——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京剧及其代表作《花木兰》《铡美案》《白蛇传》等的精彩故事,抬头朝上看,还能欣赏由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水墨漆画纸伞,上面画满了精彩绝伦的戏曲故事……这是静安区市西小学近日举办的“唱一曲新韵给童年”戏曲文化沉浸展的现场,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


学生身着戏服,在“梨园”小舞台上演绎经典戏曲选段

 

据了解,作为“文化瑰宝乐传承”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季“好戏连台韵味长”开始不久,学校的儿童展馆“星空间”就迎来了又一场学生作品大赏——“唱一首新韵给童年”。本次展览共有10个展区,全校643名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整个空间共展出了316名学生的382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亲手创作,通过多元材料的运用、色彩造型的拼搭、表现形式的创新,孩子们展现出了自己头脑中的“梨园新韵”,诉说着他们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表达着他们对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


学生仔细观看代表不同人物形象的脸谱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试戴脸谱,感受所扮演角色的不同风格

 

在“趣创戏曲玩具”展区,一年级的小朋友以戏曲元素为主,创意设计了拨浪鼓玩具,二、四、五年级的学生则制作了脸谱面具、脸谱扇面,妙趣横生,赋予了传统戏曲文化新的生命,也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互动。“墨韵花脸”展区展示了四年级学生“水墨雅趣”特色课程的随堂作业,孩子们用油彩在脸上勾画彩色脸谱,以展示人物特征,每一张京剧花脸都个性张扬。展区中的盔头和髯口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大家纷纷前去试戴,感受其威猛的气势。“青花戏韵”展区展示的是三年级学生的美术课随堂作业,青花瓷碟的美丽素雅,象征着戏曲中的“青衣”旦角。“云端绮梦”展区中则展示了学生们创作的中国古代肩部装饰织物——中国云肩,色彩斑斓、如梦似幻。尤其吸引学生们注意的,是“缤纷脸谱”和“穿越舞台”展区,这里特别设置了游戏互动区,孩子们可以在认识不同戏曲人物的同时,玩一玩“脸谱拼板”,或是穿上小生和花旦戏装,在越剧舞台上来一回古今“穿越”。


学生试戴盔头、髯口,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提升对戏曲的兴趣


由几何元素组成的戏曲人物创意绘画非常“吸睛”


学生观看地面上贴着的戏曲故事,在互动中深入了解故事情节

 

二(3)班学生陈成新告诉记者,之前自己对戏曲文化并不了解,但在参加了学校的知识竞赛后,他对戏曲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不仅深入了解了黄梅戏、评剧等各个剧种的知识,还和妈妈一起专门买了门票,去现场观看黄梅戏《牛郎织女》。五(2)班学生卢一涵则是在课堂上观看了京剧《霸王别姬》的视频,被演员的唱腔和服装深深吸引,于是她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制作了一把美丽的水墨漆画纸伞,将自己领会到的戏曲故事,以非遗技艺再现,分享给更多小伙伴。五(3)班的张牧哲与学校社团“创意实验室”的小伙伴们一起制作了创意画,通过勾线、涂色,他们将财神爷的形象以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抽象的几何形态再现在透明玻璃上,光照之下,显得愈发栩栩如生。“通过这次创意制作,我对财神爷的人物形象更了解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开动脑筋,使用更多创意手段令传统艺术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张牧哲说。


动手比试一下,看看谁能最快最准地拼出“脸谱拼图”


在“戏韵廊桥”展区,学生们互相交流学到的戏曲知识,以及制作水墨漆画纸伞的过程

 

市西小学校长高轩表示:“教育,不是传授,是遇见。我们希望在星空间这个美妙的儿童展馆里,让孩子们享受一场与戏曲文化的美好遇见。”高轩告诉记者,艺术审美力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当孩子热爱生活时,他们时时处处都能看到生活的美,他们的身心才会更健康。“所以,我们接连开展了四季‘文化瑰宝乐传承’活动课程,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轩希望学校能一切从儿童立场出发,让孩子在有审美力的空间里得到持续性的浸润,以传统文化滋养心灵,树德养正,给予孩子长久的成长动力;同时激励他们感受生命能量之源,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