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之腾
人工智能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核心领域。4月2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行业研究院"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团队承办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发布会在交大安泰举行。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的主编,"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教授史占中向在场嘉宾介绍了蓝皮书内容。他用“6+3+3”来概括AI 在“技术穿透力+产业纵深度”领域的双重突破:
6个特征趋势:
(1)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各产业数据-信息-知识的迭代
(2)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全链条智能化
(3)智能化催生流程与组织的范式创新
(4)垂直行业深度定制化
(5)人机协作模式快速发展
(6)云边端协同的轻量化服务
3大融合趋势:
(1)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结合,推动制造、医疗、服务等场景向具身化决策演进;
(2)量子计算与生成式AI的融合,将加速新材料研发和能源系统优化;
(3)神经拟态计算与脑机接口的突破,预示着人机协同新范式的到来。
3个主要挑战:
(1)技术伦理与治理框架的完善,企业和个人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等问题需通过政府监管与技术创新同步解决;
(2)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长期布局,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发展,AI将逐步实现从小场景到通用场景的跨越,在复杂场景中有待协同拓展;
(3)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生态竞合,未来国家与城市竞争的关键有待提升“技术能力+产业禀赋+生态协同”的综合优势。
“人工智能产业是一个‘T型行业’,垂直维度代表核心技术突破,如算法、算力、数据;横向维度代表跨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宏民看来,《“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的发布不仅为产业实践提供指南,更为理论研究沉淀范式,助力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构建话语权。
嘉宾就负责撰写的《蓝皮书》模块结合当下最新态势做了进一步解读。
AI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赛道
“大模型技术已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经理窦民认为,我国已形成局部领先优势,同时大模型正引领数据生态和价值网络的重构。我国应通过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开源开放生态、发挥应用场景与数据规模优势、深化国际协同创新等战略举措,突破国外技术壁垒与市场垄断,加快推动AGI的普惠化发展。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董事周辰在《人工智能治理与伦理》中指出,各国监管呈现差异化路径:美国构建“立法—军事—技术封锁”三角体系强化AI产业链的控制力;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实施风险分级监管等,强调中国需建立“预防性合规+动态治理”框架,破解数据跨境、责任归属等八大难题,呼吁构建包容性国际规则应对AI伦理与安全挑战。
未来或将涌现大量“数字员工”
上海市人工智能协会专家张晔分析,AI技术正从1.0“辨别式”向2.0“生成式”快速演进,并已深度渗透至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未来以“智能原生”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将重塑技术、数据与场景的协同效应,推动企业从“AI工具辅助”向“AI员工协作”转型,形成“数据密度×算法精度×场景厚度”的竞争新范式。
琳马智能公司创始人章明根在《智造新动力:AI大模型助力千行百业融合创新》中指出,大模型与多智能体协同正推动“全数字化员工”革命,1个自然人指挥多个AI Agent的“超级个体”模式即将普及。
本次发布会正值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周,吸引了众多学界与业界专家参会。蓝皮书的发布,一方面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社会公众提升对人工智能及其潜在影响的认知水平,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