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拖延?手机成瘾?——普陀区武宁路小学“相约星期五”打开科学的育儿方式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柳琴


每周五下午三点半,普陀区武宁路小学的图书馆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眉头紧锁的家长,或是手持案例的教师,围绕教育难题展开一场场坦诚的“听与说”。

 

在这里,家长的困惑有人倾听,教师的智慧有人传递,孩子健康成长的密码,正藏在这一场场温暖的“相约星期五·一起娃哈哈”的沙龙里。

 

家长们有哪些育儿困惑?听——“辅导作业时,孩子一遇到难题就烦躁,催他快些反而更抵触,不知道如何平衡督促与鼓励。”“孩子课堂表现不错,却连10分钟的英语开口练习都抵触,是不是怕我们加码任务?”“答应考好不没收手机,结果考完就反悔,现在亲子关系降到冰点。”


沙龙活动现场


沙龙活动现场


其中,孩子的手机管理问题是低年级家长和高年级家长普遍遇到的“拦路虎”。“孩子的手机使用问题让人头疼,强制没收激化矛盾,放任不管又担心影响学习,希望找到温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家长头疼地表示。

 

教师们如何解答?学校一教师支招——“与其和手机‘硬碰硬’,不如和孩子约定‘无屏幕时段’,用家庭活动填补空白,比如一起做饭、散步或运动。”另一位教师则鼓励家庭建立“家庭手机公约”: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使用规则,违规者需捐赠书籍给山区,这既是约束也是爱的传递,这个“金点子”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教师,也有智慧家长“现身说法”:“我们周末手机不进家门,全家玩桌游、做手工,孩子反而主动上交手机。”

 

对于另一大棘手问题——写作业拖拉,有教师表示如果孩子写作业前有畏难情绪,可以试试用“先完成一个小目标”替代催促,比如“我们先读两页书,再休息五分钟”。

 

据教师观察发现,学生作业拖延往往源于压力,家长陪同时需多问问“需要我帮你拆分步骤吗?”如此关心询问比批评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动力密码”专场,学校英语教师用“脚手架理论"回应了低年级家长的困惑——与其强制练习,不如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比如用英语动画替代开口练习,既保护兴趣又培养语感。其中,有家长当即记录:“这周试试让孩子自己安排英语时间,只定目标不设任务。”

 

而当谈及比较心理,心理教师举了个生动的比喻:“每个孩子都是不同花期的植物,何必强求牡丹与茉莉同季绽放?”

 

在学校这学期举办的多场沙龙中,“理解”成为高频词。当家长抱怨孩子写作业慢时,教师团队带来的脑科学研究揭示真相:“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仅15分钟,分段作业更科学。”当家长困于“手机拉锯战”时,孩子却通过学校红领巾巡防团传递心声:“其实我更想和爸妈聊天,而不是刷手机视频。”

 

“教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听见需求、说出方法、共同成长的旅程。”据学校校长孙纳新介绍,“相约星期五 一起娃哈哈”互动沙龙已成为武宁路小学的家校互动教育IP。学校在沙龙举办前,针对全校家长特意做了问卷调查,根据家长的需求形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选题——“当孩子说‘我不想学了’,我们怎样能做的更好’”“手机争夺战,你该怎么做”“成绩断崖式下滑,先补习惯还是先补课?“早餐桌上的跨学科启蒙:如何用‘一根油条’聊数学+科学+劳动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