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婷 陈之腾
4月9日,上海海洋大学举办服务中国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会上发布了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成果蓝皮书、远洋渔业船员心理健康管理操作指南、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40年大事记、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远洋渔业专刊等标志性成果。同时,中国远洋鱿鱼价格指数报告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
推进会上,上海海洋大学与复旦大学签订“渔业外交官”培养协议,成为一大亮点。双方将共同开展本研贯通国际渔业治理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国际事务专业硕士(MIA)项目中设立国际海洋与渔业事务专项(MIFA),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上海海洋大学优秀本科推免生攻读硕士学位。上海海洋大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全球渔业治理师资建设,选派渔业领域青年教师到复旦大学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则遴选国际政治专业优秀博士生与上海海洋大学导师团队开展联合定向培养,毕业生充实到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
“我国在国际海洋与渔业治理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双方将通过系列项目,本硕博贯通、跨校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精心打造国际海洋与渔业治理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国家输送高层次涉外海洋与渔业治理人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说。
此外,双方还将共享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课程包资源。上海海洋大学“渔业外交官硕博连读专项”课程负责人李纲介绍,该专项依托水产学一级学科下的渔业资源和捕捞学(渔业科学)两个二级学科,通过与政治学、国际事务学科交叉融合,注重专业能力与语言能力协同发展,致力于培养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规则、外语能力出色的渔业专门人才。
上海海洋大学与复旦大学签订“渔业外交官”培养协议
校长万荣作主旨报告。他说,从1985年中国远洋渔业起步至今,学校始终与国家远洋渔业事业同频共振,在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在农业农村部等支持下,学校先后成立了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全球渔业资源调查中心等,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治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并推动了中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在海渔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学校先后获得3次国家教学成果奖、6次上海市教学成果奖。此外,学校还与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中水公司、上水公司等成立远洋渔业学院,获批教育部海渔专业核心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全球海洋治理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等国家级项目等。
学校在中国远洋渔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承担各类项目2000多个项目,其中国家和省部级800多项;主导或参与开发全球新资源和新渔场60多个,约占我国远洋作业渔场的90%以上。开发光诱鱿钓作业等多个渔业的新业态,学校仿生鱼团队历经10余年研发的世界首款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正式发布,发表论文2200多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58项。
校党委书记王宏舟表示,未来,上海海洋大学将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行业转型升级导向,打造“渔业+”多学科交叉发展模式,优化“渔业+法学”,深化“渔业+社会学”,谋划“渔业+区域国别学”,为国家远洋渔业合作和远洋渔业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撑;重点聚焦“人工智能+远洋渔业”,开展从渔情预报到智能捕捞到资源评估到养护管理到国际渔业治理等全流程、多场景的技术研发,促进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全链条的创新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