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白羽
12月20日至22日,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举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魔法课堂探险队”荣获冠军,华东师范大学的“西天取‘境’队”与吉林大学的“吉星高照队”分获亚、季军。
本次大赛以“标准引领实践,中文拥抱世界”为主题,自今年上半年启动以来,共吸引了287所培养单位的1460支研究生队伍报名参赛,提交有效作品1403个。其中来自37家培养单位的60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决赛小组赛阶段,设有“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标准”“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技术”和“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应用”三个赛道,每个赛道共有20支队伍,角逐大赛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
赛道的设置不但有利于拓宽国际中文教育的视野,启发研究生对不同领域和场景下语言教学与使用的探索、扩大教育覆盖面,也有利于帮助研究生思考在当下技术飞速发展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国际中文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各参赛队伍带来的案例精彩纷呈:中文网络热词如何精准高效传递给汉语学习者,AI技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海底捞摇身一变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这些展示不仅展现了愈加多样的汉语使用方式、不断发展的技术趋势,还反映了日益多元化的汉语应用场景。参赛队伍通过独特的经验与见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展示方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魔法课堂探险队”以“儿童汉语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为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通过使用道具、设计手卡、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案例展示变成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儿童汉语教学课堂,真实还原了教学中的情境,并对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最终,该队成功斩获冠军。
本次大赛形式独特,采用“案例展示+互评”的形式进行,每场由两支队伍对决,在分别就国际中文教学案例进行展示后,双方还会进行辩论,分析、讨论案例的优劣。获得大赛亚军的“西天取‘境’队”表示,对方对案例细节的剖析与反驳十分犀利,乃至于小组赛结束后持续沉浸在一种“天塌了”的状态。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通过互评与辩论,灵活应对,参赛队伍提高了国际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和自觉反思的能力,有助于互相促进,共同提升。
来自吉林大学的“吉星高照队”凭借其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精神,针对非汉字圈留学生在汉字学习上的挑战,巧妙提出了“智慧赋能‘三阶五步’电打写作教学模式”,最终荣获大赛季军。
在颁奖典礼致辞中,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组委会主任委员胡志平表示,这次大赛是对中国研究生专业教育的一次全面检验与展示,不仅展现了研究生们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新一代人敢于迎接挑战的卓越勇气与实力。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钟英华表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大赛特别强调了标准性、真实性和实践性,正是契合了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教学的新要求与客观发展规律。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上海市学位办主任杨颉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大赛在上海举行,为来自全国的选手共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介绍,作为首届大赛的承办方,华东师范大学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力求为所有参赛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平台。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并得到了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华东师范大学首次承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总决赛赛事。经大赛组委会会议经过审议决定,华东师范大学将继续承办下一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