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学“00后”自编自导自演,把思政课搬上舞台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陈之腾 李婷


“创作舞台艺术作品就像一粒种子,我们今天种在了青年学子的心底,期待让理想信念生根发芽。”12月10日晚,在上海海洋大学学术文化中心,一场特别的思政课在舞台上呈现。超300名师生登台,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爱国剧,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全员参与、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


“我们鼓励青年学子自己创作,从前期搜集资料、编撰剧本,到敲定剧本后选定演员角色、准备道具和最后的舞台表演呈现都是‘00后’学子挑大梁。我们希望大家从‘听过’‘学过’转变为‘演绎过’‘感悟过’,用青年青语让红色文化生动起来,让红色文化展现出更加亲近的面貌,潜移默化走进当代大学生心里。”上海海洋大学团委书记陆烨说。



此次展演共分为三个篇章“使命·报国”“信念·奋斗”和“挺膺·担当”。演出的剧目里,《百又十年》讲述了创校史。1904年,为抵御侵渔、维护海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主张“渔权即海权”,向清廷倡议创办水产学校。《和平之路》展现了甲午战争、五四运动到抗美援朝三个历史时期,为国家独立、尊严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红米饭南瓜汤》回忆了艰苦岁月,展现了一路风雨兼程,最终迎来日新月异的井冈山的景象。第二篇章《浴火破晓》重温了红色征途,传承老一辈的精神信念。《红色掌柜的济世篇章》展现陈云在上海解放初期如何组织经济工作、成功稳定上海经济形势的历程。《渔梦》讲述了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凭借勤奋与智慧,发挥专业特长,探索渔业的深邃奥秘,努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长江为背景,以保护长江为己任,《长江之誓》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示长江的波澜壮阔。而在《一路朝阳》中,师生穿越时空,见证了不同年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舞台剧《国歌》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背后诞生的故事,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创作的时候我把自己完全代入历史人物,完全拉回到历史的洪流中。这让我觉得整个故事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白纸黑字,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陈子乂主演的人物是《红色掌柜的济世篇章》中的陈云,“我是第一次登上舞台来主演一场舞台剧,而且还是饰演老一辈革命家,心里是比较紧张的。”陈子乂所在的《红色掌柜的济世篇章》剧组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过往有关于陈云先生的影视作品,力求还原陈云先生的形象。


“在演出中亲身体验了那些为国家奋斗的岁月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对国家的归属感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责任感。陈云先生生于1905年,与我相距百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就像剧中所说的‘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战役,每个人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所以我在尽可能贴近陈云先生形象的同时,加入我对现今社会的看法与情感。即怀赤子之心,无畏地攀登一座山,不偏安一隅。吾定携丹心,进无止境。”演出结束后,陈子乂动情地说。



“艺术可感,育人无形。我们的爱国剧展演就是要让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一个个故事明晰起来,一幕幕历史重现眼前,一次次对话激发思考。”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江华指出,学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打造“舞台上”的思政教育,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沉浸式体验,用“1+1>2”的叠加优势书写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