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白羽
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理论,积极建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12月8日,“教育法治与中国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暨教育法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上海市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共同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在致辞中表示,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法治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在致辞介绍了上海市教委对青年教育法学人才的培养计划。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翟刚学在发言中强调了教育法治和教育法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法是党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基本规律的法律表达。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系统,建立有效的教育法治体系至关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首席专家劳凯声探讨了智能时代教育法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强调该领域亟需适应知识创新的新趋势。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法学在定位和构建逻辑体系方面面临挑战,建议采用跨部门法律观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未来,学科的重点将转向建立以知识创新平台为核心的教育法律体系,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委会主任袁振国在“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中国意蕴”的报告中,探讨了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征的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他指出,教育法学应根植于实践,重视教育法和教育政策之间的互动,以及其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作用。教育政策必须与法律相辅相成,以维护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推动教育法治的现代化。他提出在教育法和教育政策边界既存在又模糊,深刻了解它们的关系对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在“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报告中认为,中国教育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及教育实践,才能更好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学理论。他以上海市的学前教育条例,指出地方立法可以为全国教育立法的完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他认为,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能有效促进教育法学的研究,提升教育法学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能促使地方立法与教育实践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这样的互动机制,可以更好地构建符合国情的教育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未来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