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胡湛:为什么说中国老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老人 | 上海教育传媒网

作者 | 陈之腾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于9月27日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纽约大学等养老服务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主旨发言。其中,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湛做了题为“当我们谈论中国式养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主旨报告,通过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现状的探讨以及东西方老龄化社会的对比,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观察老龄化问题的新视角。




中国未来的人口态势:

生育低谷、退休高潮、死亡高峰


我国老龄进程很有特殊性,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地域范围广,区域差异大。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的新生儿人口下滑到八九百万,其中上海的年新增人口已跌至十万人以下。今天的生育主力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育低谷出生的孩子。2040年,中国的育龄妇女或将减少40%。


当年的婴儿潮每年出生2000多万孩子,今年开始大量退休。


我国每年将死亡超过1000万老年人,本世纪后半世纪的平均死亡数或将达到1500万人,高峰期可在一年内死1900万人。以此推测,从今年开始一直累积到本世纪末,我国将累计死亡12.3亿人。



延迟退休背后是老龄化的新定义


中国式养老,首先要理解中国的老龄化是什么,中国的老年人是什么样,中国人到底是如何变老的,有没有特异性。无论是政策、学界和产业界都在研究怎么重新定义老年人和老龄化。


从前,联合国在定义老年人年龄的时候,有非常大的功利主义倾向,在当时平均寿命只有67岁的基础上把进入老龄定在了60岁,想的是只要养老人7年就行了。但出乎联合国意料的是,20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了预期寿命提升的快速通道,老人退休之后要生存20年左右,所以很多国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



老年人生命历程有很大差异


有的老年人可以在健身房卧推70公斤,有的老年人会在直播平台给年轻人刷“火箭”,有的老年人会在老年创客群体搞发明制作。但老年人生命历程有很大的差异,不少老年人会进入生命衰弱期,或失智,或失能,直至临终。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中重度失能的老人很少同时中重度失智,而中重度失智的老人很少中重度失能。因此,失智的老人最怕他乱跑,因为他们身体还相对健康,而很多失能老人脑子尚清楚。



家庭是中国老人度量人生长度的标准


西方人如何认为自己老了?得病了就老、完成不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和运动就老了,这很个人主义。中国老人是自己有孙子就老了,孙辈结婚就老了。中国老人是用家庭度量人生的长度。


中国老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老人。美国老人有一个典型特征,小病说大,早上起来发现胸闷,告诉所有人自己今天不行了。他们要吸引所有人关注他,出现任何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救助。中国老人恰恰相反,他们是大病说小,小病说无。中国老人坚持不能耽误晚辈的工作和学习,只要家庭是好的,自己就是好的。中国老人追求的是家庭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甚至有的中国老人怕给小孩负担而自杀。所以我们要珍惜中国老人。


我国居住模式分而不离,离而不远,很多城市的空巢是伪空巢。空巢老人在农村是个严重的问题,在上海不是,上海的空巢有30%是子女和老人住一个小区。


中国老年人孤独死的比例没有超过15%,中国至少85%以上的老人是在儿孙陪伴中走的。而老人孤独死的比例在欧洲和日本高达40%到60%。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养老伦理困境


养老设施智能化,是精准照护还是坐牢?不少养老院和街道配备电子监控屏幕来掌控辖区老年人的信息,有一些地方摄像头甚至安装到老人家里,监视失能或失智老人的一举一动,包括洗澡。一些失智老人佩戴智能手环,一过电子围栏就报警,到底是坐监狱还是养老院?老年人是人,很多服务和技术缺少人情味。


机器人养老,同样存在困境。如果老人做出对自己健康不利的事,机器人让他做还是不让他做?如果机器人不让老人做,那么说明机器人违背人类意志。如果机器人让老人做,那机器人看着人类走向灭亡,是不是违背了人工智能发明者的初衷?此外,机器人养老也给子女带去了伦理困境,用机器人养老到底是替代尽孝,还是逃避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