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之腾
建设人才强国是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条件。如何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评价机制,让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12月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3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分享了对我国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
评价的核心应聚焦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评价既有管理功能,又有激励功能。评价的核心应聚焦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科技评价体系最根本的意义。所以评价的激励功能应当大于管理功能。管理功能要分等级分奖金,而激励功能是根本的,促进学科、社会的发展。所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褚君浩看来,我国在文章、专利数量固然世界领先,成果奖项数量质量都有提升,每两年有二三百的国家级奖励。鼓励人才计划繁多,但成果原创水平不高、专利转化有待加强、技术人才尚待努力、能工巧匠比较匮乏,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的不足有很大关系。
创新能力培养需关注兴趣、责任和好奇心
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与科学研究规律息息相关。因此要从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的规律的角度,去认识和发现科技人才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褚君浩院士认为,培育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要从遵循客观规律、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培养极致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在此过程中,兴趣、责任和好奇心至关重要。“不管是工匠人才还是原创型人才,一定要有好奇心,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能做得更好吗?为什么是这样?为不能不是那样的?所以学以致用,格物致知,核心是好奇心的问题。”科技人才的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以及长期稳定的学术环境对科技人员的包容。褚君浩以居里夫人和自身家庭为例论述环境对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那么如何改进科技人才评价呢?褚君浩院士建议,要按照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要构建有形显形、无形隐形的评价体系,要构建分类评价体系,要构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才华的土壤。”所谓隐形的评价体系,就是由个人家庭社会理念形成的植根于内心的评价认识,发挥潜在的自我评价作用,产生成就感和驱动力,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还必须实施分类评价,形成人尽其才的生态环境:“因为人才有一个特点,有的是偏才有的是全才,有的早成才,有的晚成才,有的善于理论思考分析、善于动手实验,有的善于出点子,有的善于执行,有的善于教书,有的善于研究,教书教得不好,研究做得好也是很好的。我们的体系里,每一个螺丝钉都要的,每一个螺丝钉都是不一样的,规格也是不一样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