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学习型社会构建?这个学术年会在沪召开 | 上海教育传媒网

记者 |  白羽

通讯员 | 谢聪

 

近年来脑科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研究的新发展,对传统学习心理研究提出了深刻的挑战,为交流探讨相关学术和实践议题,日前,“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以“学习心理研究助力学习型社会构建”为主题,由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市心理学会主办,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心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国内近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8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学习心理学讨论的议题契合国家对学习型国家建设的需求,当前学习心理学的发展要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学科和全局的协调。她希望通过学习心理专业委员会这一专业平台统筹推进学习心理与心理学科的发展。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学习心理学这一话题非常重要,心理学在课程改革中有很多应用。学习心理在提升教学质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习心理学为实践服务任重道远。


庞维国教授作大会报告


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王瑞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尽管学习心理专委会在中国心理学会中属于较为年轻的委员会,但专委会的设立却尤为重要。中国是教育大国,紧跟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大国,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方媛在致辞中表示,聚焦学科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从多学科角度探索,整合各个学科的学习理论,既是学习心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习心理研究应对国家战略需求所应承担的使命。学习心理专委会为广大学者研讨未来学习心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平台。

 

本次会议举办了4场大会特邀报告、34场主题报告、24场研究生报告,收录70余篇学术摘要。从多视角展现了学习心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并研讨了未来学习心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庞维国以“创造力研究:从4P 模型到6A 模型”为题作特邀报告。庞维国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创造力以及如何理解创造力,介绍了其团队关于创造力的一系列研究。庞维国强调,对创造力的研究在以往重视个人、活动、产品以及环境的基础上,还需再加入供给、受众以及目标这三个因素。

 

苏州大学教授刘电芝在题为“孤独症儿童干预新路径探索:团体大社交康复干预及效果评估”的特邀报告中,介绍了其团队关于孤独症儿童团体大社交干预的系列研究。她指出,社交能力学习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问题,但社交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复合能力的发展。刘电芝教授团队的系列研究通过整合建构主义、观察学习、最近发展区与团体动力学等心理学理论,设计出了与儿童生活贴近的团体干预方案,该方案有效改善了孤独症儿童的整体症状(如刻板、感觉异常等)。刘电芝指出,团体训练和家庭干预的结合,对干预有效性至关重要,家长情绪的改善是基础,家长的情绪稳定与家庭关系和谐,是家长有精力在儿童干预上赋能的前提。

 

刘电芝教授作大会报告


香港大学教授佟秀丽在报告中指出,要突破目前阅读障碍相关研究所面临的瓶颈期,需要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理论的创新。因此,将统计学习的相关范式纳入对阅读障碍的研究尤为重要。佟秀丽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文阅读障碍的儿童同时也存在统计学习问题,并且该问题的神经机制涉及注意、工作记忆等相关过程。

 

佟秀丽教授作大会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红在题为“对学习本质的再思考”的特邀报告中,首先梳理了中外经典学习心理理论,并提出,对学习心理的刻画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李红指出,学习活动的机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其一是学习活动的心理机制,其二是学习活动的生理机制。李红认为,学习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侧面)的、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它使个体获得经验,并导致个体已有的脑神经系统以及个体的心理结构发生适应性的改变。

 

李红教授作大会报告


此外,会议还围绕“学习与教学”“学科学习”“社会学习”“儿童青少年学习与发展”“语言、文字、阅读”“语言加工与发展的认知神经机制”“创造思维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多场主题报告。参会学者从多层次、多领域的视角,对学习心理的过程、机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学习心理的前沿问题,并提出了多样化的理论与教育实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