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白羽
从山西太原学生因未交保护费被暴力威胁,到湖南娄底女童被班级同学“短暂围住拍打”,再到山西大同10岁男童遭受同寝男生持续欺辱……近年来,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屡屡登上热搜,令人心痛不已。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各种形式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严重侵害被欺凌者受教育权和身心健康的同时,也恶化所有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随和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更为隐蔽的校园网络欺凌问题也随之出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3的学生受到校园欺凌事件影响。
11月25日,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会议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2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围绕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个人特征研究、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缘起及应对、欺凌保护行为的多样性等主题,国内外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们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和应用推广交流。
关注欺凌者与受欺凌者
欺凌是否成为某种“监控”群体规范的策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ana Juvonen教授探讨了欺凌行为如何影响班级规范、学校规范。她将性别和体重指数作为研究指标,结果表明,欺凌者更有可能针对性别少数、体重异常的群体实施欺凌;而除了被欺凌的个体,这些性别少数、体重异常的学生群体亦会产生较多情绪问题。根据这一研究结果,Jaana Juvonen教授提出,校园欺凌防治过程中,需要更多旁观者和教师帮助受欺凌的学生群体,扭转欺凌者与受欺凌者间力量不平衡的状态。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ana Juvonen教授线上作主旨报告
同伴群体中的欺凌现象是群体互动还是与个人责任有关?芬兰图尔库大学Claire Garandeau副教授从欺凌发生的个人特征、同伴群体、班级学校背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个人特征,社会环境在欺凌事件中的作用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个体的某些特征例如道德推脱、道德判断、心理理论、认知共情、自尊水平等被证明可以预测欺凌行为。此外,该研究团队还区分了欺凌煽动者和欺凌追随者。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在预测欺凌行为中个体特征如何与环境特征相互影响的理解。
芬兰图尔库大学Claire Garandeau副教授线上作主旨报告
校园网络欺凌的出现与应对
Z世代年轻人正在面对新兴的网络欺凌问题。相比于传统校园欺凌行为,网络欺凌更为隐蔽。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指出,儿童青少年所面临的的情境风险主要包括四类:家庭、学校、同伴和网络,它们对网络欺凌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研究者深入探讨了韧性保护因子的作用和情绪失调的作用,发现了社交技能在网络欺凌中的补偿和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作主旨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Jungup Lee助理教授带来了新加坡的视角下网络欺凌及其预防策略的思考。Jungup Lee教授指出,相关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校园欺凌会逐步减少,但网络欺凌会持续增长至成年早期。疫情期间,网络平台使用时间增加以及不同使用目的、不同手机软件均导致网络欺凌风险增加。新加坡的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伴支持和共情训练将会是潜在的干预网络欺凌路径。针对网络欺凌现象,以网络安全教育为例,Jungup Lee教授介绍了新加坡开设的体系化的教育课程情况。
新加坡国立大学Jungup Lee助理教授作主旨报告
预防和保护行为有哪些?
当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发生,当事人及事件旁观者该如何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刘俊升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欺凌保护行为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因素、保护者自身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团队编制了中国文化下欺凌保护行为五因子问卷,包括直接果断型保护、攻击型保护、安慰受欺凌者、报告权威和计谋型保护。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探讨了青少年采用不同保护策略的组合,分出了四种类型的青少年保护者,并探讨了不同类型保护者在受欺负和抑郁水平上的差异。
此外,研究团队还探讨了不同保护类型是否会随着时间而转换,以及这种转换对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刘俊升教授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青少年欺凌保护行为多样性的理解,为基于保护者角度欺凌干预项目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刘俊升教授作主旨报告
除了当事人与旁观者,还有哪些可为校园欺凌提供预防和保护的力量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介绍了“3H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项目的实践情况。“3H”旨在达成三个方面“健康”目标,即健康的校园氛围、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发展结果。基于预防科学和循证范式的基本原理,研究者研发了“普遍预防+定向干预”双层次策略,分别旨在降低欺凌、受欺凌发生率的普遍性预防策略和针对欺凌者、受欺凌者的定向干预策略。
为期两年的纵向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效果评估显示,该项目不仅能够使学校欺凌、受欺凌发生率下降50%以上,而且显著改善了同伴关系,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提升了学生感知的学校安全。对定向干预的评估发现,经过两轮的谈话,79.33%的欺凌事件停止。这些结果为3H项目在中国中小学生中的效力提供了证据。张文新教授分享了3H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策略的研发与评估经验,并探讨未来中国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研究实践的新趋势。
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如何理解欺校园凌行为与环境的影响,在受欺凌水平较低的国家中,受欺凌与健康、幸福感的负向关联更强吗?英国伦敦大学Peter Smith教授最近的研究强调了健康情境悖论(health context paradox, HCP),即同伴受害与心理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在平均受害水平较低的社会情境中会恶化。先前的研究已经在课堂或学校层面检查了这一现象,研究团队测试了HCP是否适用于国家层面。此外,他们还探讨了国家层面的经济不平等和社会福利保护是否会调节“受害—适应”之间的联系。
英国伦敦大学Peter Smith教授线上作主旨报告
大会还举办了7场69项报告的分组研讨会;2场20项报告的中小学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项论坛;1场20个展贴报告;1场主题为“校园欺凌处理流程指导与训练”的工作坊。从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了校园欺凌与暴力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预防干预实践。
国际同行代表、芬兰图尔库大学Christina Salmivalli教授在大会中表示:这次大会不仅是专家的聚会,也是国际间多方合作、知识共享和行动交流的平台。建立全新合作、为世界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福祉思考与分享,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委会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在大会中表示,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如何发展更适用于我们东方文化背景的校园欺凌防治理论与模型,这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