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潘晨聪
摄影 | 薛婷彦
比起到奉贤新城,这里距离海湾更近,在蓝与绿的画卷中,有一座鲜活的洪炉。
如同奔涌的江海泛起浪涛,破晓的曙光透过白色恐怖的笼罩,96年前,李主一、刘晓等创办私立曙光中学,建立了中共奉贤第一个党支部。李主一牺牲前,他说,无需另耗钱财,此身葬于学校,立“死得其所”碑文即可。
自由与民主、科学与文化、平等与公正,文明在此汇聚,化为蓬勃之火。
96年来,曙光中学扎根奉城,在引领奉贤东部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将“布置洪炉铸少年”和培育红色精神作为己任,以百年校史、红色基因构建整体育人体系,培养学业优秀、心怀家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
向上的红心,向前的笃行
11月3日,曙光中学新一届“洪炉”校史社的学生拿到了校史讲解员聘书。这个依托校史馆讲解红色记忆的社团,通过学习建校历史,走近李主一、刘晓、周大根等革命英雄事迹。
不仅每一名曙光学子进校后的第一课是在“洪炉”校史馆,而且连续五年,40%以上的毕业生去向选择是公安、政法、医学、师范等社会服务与管理相关院校。
曙光中学校长杨文英认为,红色精神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了解历史是不够的。”
2020届毕业生、奉贤“世贤学子”黄暄是班里的心理气象员,高二时她在上海市青少年工作站接触了中学生体质测试及舌面脉特征,萌生了服务健康中国,找到合适运动提高学生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的课题。2020年的年三十,黄暄写下一封家书给她的94届校友——援鄂抗疫的母亲,将医学专业作为高考志愿。她说,自己继承了曙光红色基因,希望也能成为优秀的医生,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精神经由传颂昂扬。
黄暄如愿被上海中医药大学录取,这对校友母女的医学梦传到了 2023届毕业生、“世贤学子”卓君如手里。在“断层第一”的学霸头衔之外,卓君如也是爱心暑托班、社区志愿服务的常客。受黄暄启发,卓君如选择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奉献。
2012年,曙光中学以市级课题“基于校史传统的学校特色创建的实践研究”奏响了“红色精神培育”特色发展的号角,树立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作为人生定位的理想信念,培育学生具有利他品格、社会服务意识、基础社会管理能力的核心素养。
三年前,曙光中学模拟政协社凭借《关于完善智慧居家养老的提案》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被评为最佳模拟政协提案作品,在基础教育领域这样的获奖经历并不多见。
今年,社团成员带着《关于推进闲置核酸亭再利用的建议》参加第十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展示活动和第九届上海市青少年模拟政协展示活动。
作为模拟政协社指导教师之一,黄圣怡在学生时代就听闻曙光中学的红色精神。当自己成为思政课教师,她觉得,传承的方式有很多种,单纯讲历史、讲知识的传统教学已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高中生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有自己的看法。”
模拟政协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学习对象,借鉴会议组织、提案形式,既是高中思政的课外实践,也是综合能力培养的特色社团活动。从思政小课堂转换到社会大课堂,社团成员参与社会,关注民生,听到不同群体的诉求与呼声,锻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决策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
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是文化滋养民族根脉、文化激发时代共鸣和文化联结共通情感的切入口,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是理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走近“燃灯校长”张桂梅是感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生动素材。思政教研组开发的 “关注民生”“依法治国”等课程,以学生见闻作为教学载体,通过走出课堂,走进人大、法庭的实践体验进行课题研究。
情境与书本结合,课程与活动平衡,中国故事和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旗帜”下的共鸣
“关注民生”“依法治国”属于曙光中学“旗帜(A FLAG)”特色课程系统中的特色厚植板块,模拟政协社与模拟法庭社则属于拓展延伸板块。
以“红色精神培育”为主轴,“旗帜”涵盖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分为特色厚植(Adding)、必修融合(Fusing)、拓展延伸(Linking)、活动体验(Acquiring)、专题探究(Groping)五大板块。
每个板块设置了不同目标的课程活动,特色厚植包含了“红色基因”课程群、公共参与课程群和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红色基因”课程群中又细分了传统篇、革命篇、时代篇。
革命篇“英雄史诗——长征精神”课程以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故事,串联起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壮举。时代篇“大美中国”课程利用地理学科知识和资源,聚焦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激发情感共鸣。“大国国防”课程与区域武装部、空军某部联合开发实施,通过学习当代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的国防政策等理论知识,结合军营体验、国防训练营等实践活动,强化国防观念,增强保家卫国的意识、技能和体魄。
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曙光中学根据各学科属性,将红色精神和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匹配,和学科课程内容关联学科教学过程与方法相融,实现了覆盖所有学科,调动所有教师,惠及所有学生,贯穿整个高中阶段。
人文类学科进行了模块化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内容和目标、红色精神培育目标为导向,形成了语文、政治、历史、英语四门学科的校本化实施,编撰《红色丰碑》《民族脊梁》《时代旋律 政治使命》《中国的崛起》四册校本学材。
目前,已完成“红色基因类”校本学材6本、“红色人文类”学材21门、“红色科学类”微型课程21门。
其他学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分年级教学内容和目标、基于单元的教学设计以及红色精神培育目标,形成“各学科渗透红色精神指导纲要”,在实施和评价的基础上,逐步汇编成“红色精神培育案例集”。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与红色精神中“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创新开拓”等内涵要素几乎一一对应;数学学科“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物理学科“实验探究”、生物学科“理性思维”都属于红色精神中“实事求是”的范畴;化学学科“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信息技术学科“信息社会责任”与红色精神中的“国家认同、责任担当”同向同力;地理学科“地理实践力”、通用技术学科“创新设计”、生物学科“科学探究”又与红色精神中的“创新开拓”相匹配。
生物教师陈嘉康发现,科学家探索成功或失败的轶事是学生乐于“围观”的话题,又不像课堂气氛的调节剂那样简单。
“让植物破土而出的生长素,初看与红色基因不搭。但当我们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史,会看到是由许多科学家一步步探索,从一无所知的化学物质不断实验逐渐明晰其中的作用。”在慢慢累积的过程中,有的人放弃了,倒下了,有的人循着前人拓荒的脚印,也有的人错失成果,留下了给后人的经验。
“探索,试错,将这些讲述给学生。就像长征虽然道路曲折,前途是光明的,总体过程是不断向上的。”
在新时代沐光循道
曙光中学内部有一块占地6.5亩的农耕实践基地,分为现代农业科普园、高一每班的蔬菜试验田、精品果园和观赏园。每年暑期最炎热时,这里还是生存夏令营扎营地。作为高一生活的“句号”,学生以报名形式在基地待满48小时。
除了提供基本的柴火、米油等瓶瓶罐罐,学生要自己采摘蔬菜,搭砖头灶,在邻近的小河钓螃蟹、小龙虾。在解决基础生存需求上,各团队要完成生活技能比拼、红色课程交流研讨、活动策划、团队拓展等任务。
这个艰难“求生”的夏令营活动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
农耕实践基地属于曙光中学特色资源“一馆九室一基地”,一馆指李主一广场暨洪炉校史馆,九室为以“英雄史诗——长征精神”为代表,联合“红书法”“光荣之路——中国革命史”“党旗飘扬”“关注民生”“依法治国”“时代强国”“大美中国”“陶瓷的文明”九个主题教室。
爬雪山、过草地、大会师……今天的和平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指引红军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体现在哪里?新时代再谈长征精神有何意义?
2018年第一学期开始,张彦斌成为“长征”教室主讲人,这里是每周二高一年级必修以及周三高二选修的课堂。
在“长征”教室内布置了1934年到1935年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图,两侧橱柜摆放有当年红军长征时期用的大刀长矛、斗笠步枪的模型。通过史料解读、音视频欣赏、诗文诵读、调查报告、红色课本剧编写、长征故事讲解等活动,融合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红军将士的牺牲精神和钢铁意志,培养新时代高中生应具备的红色精神文化内涵,增强英雄情怀和家国意识。
张彦斌介绍,课程设置为三个板块,“长征史诗的时代内涵”感知长征的历程,借助不同的文化参照体系评价,感受长征的时代内涵。“长征史诗的精彩篇章”解读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长征途中重大历史事件,穿插《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万水千山》等影视片段,加深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理解,汲取红色基因强大的精神养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旨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做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
2019年至2020年,“长征”教室学生完成了九个长征主题的小课题和两个红色课本剧的编写。在2021年上海市中小学跨学科学习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红色精神培育”校本特色课程案例《长征——英雄史诗》获三等奖。
课堂学习、活动学习、研究学习等多样化、多渠道、多维度的“洪炉多元学习空间”,贯穿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节”,整合“一馆九室一基地”和校外“红色精神联盟校”、市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教育是一座洪炉,一所近百年老校的蕴藏不仅是洪炉,更是一位掌炉人。
炉火熠熠,曾照亮黑夜,更照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