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臧莺
通讯员 | 葛孟玲
科艺的力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鲜活起来,让承载灿烂文明的历史瑰宝得到保护与传承,并在文化品牌传播中走向世界、迈向未来。11月17日~11月18日,以“区域品牌与文化传播——科艺赋能历史瑰宝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中国品牌设计大赛沙龙活动在上海市崇明区举行,旨在通过沙龙活动,探索区域品牌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提高中国品牌创新能力;通过探讨科技和艺术的跨界合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据了解,本次中国品牌设计大赛系列沙龙活动由中国品牌设计大赛组委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承办。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梁副校长,中国品牌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主任、东浩兰生会展集团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骆也舟出席开幕式。中国美术家协会、龙门石窟研究院、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政校企专家、学者百余人共襄盛会。
骆也舟在沙龙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本次中国品牌设计大赛沙龙活动以”区域品牌”为主题,期待现场聆听各位大咖的真知灼见,并诚邀各位嘉宾于明年5月10日~5月14日,前往中国品牌博览会现场参观交流。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梁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品牌作为商业社会中的重要元素,是企业的标志,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更是大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于中国品牌来说,不仅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品质和信誉的积累,还要注重创新。“品牌发展离不开人才,高校要通过打造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培养建设高地,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现场举行了龙门石窟数字科学与艺术研究所启动仪式与客座教授聘任仪式。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科等代表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等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为龙门石窟数字科学与艺术研究所揭牌。据悉,龙门石窟数字科学与艺术研究所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目标,以高校艺术教育为基点,深度挖掘龙门石窟的历史故事,引领当代大学生参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深入推进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研究所将致力于加强教师人才梯队的培养与艺术科技融合发展,研究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出校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品牌设计大赛专家委员李房围绕“区域品牌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探索”率先发言。他指出,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区域品牌是以区域行政单元为基础,地方优势产业为核心,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以此构建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其核心在于政府主导,对内促进地域型消费、创业、就业;对外吸引跨地区投资,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及竞争力。针对中国品牌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状,李房提出通过地方政府搭建平台,形成“校企地三方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优势,带动青年学生创业和就业。
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沈为民分享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品牌保护——商业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保护”,他指出,老字号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文化记忆,在提升城市品位、推动经济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历史成因造成一些“老字号”创新能力不足,因而保护老字号发展尤为重要,宏观上要进一步梳理老字号相关政策,社会层面要形成老字号尊重氛围,积极面对老字号的价值传承与创新问题,进一步塑造老字号这一民族品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周韧围绕“科艺融合——从表征到内涵的品牌文化思维构建”提出思考:科艺融合,不仅仅是表征的融合,更是品牌文化内涵与基因的重构;科艺融合是媒介迭代与传播变革的结果;科艺融合或成为品牌自身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品牌、科技、艺术三者是相互交融的,在品牌传播中,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新注入新鲜元素,而艺术又为科技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分享了“龙门石窟文物的流失、回归与信息聚合”。在史家珍看来,中国的龙门石窟是人类共享的历史瑰宝,有着极高的价值和地位。龙门石窟研究创新“友好合作、多轨并一、数据聚合、成果共享”的流散文物保护,利用“龙门模式”,开启了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的新路径,利用“龙门模式”使流散文物与造像残存“身首合一、数字复位”,让龙门石窟再现昔日芳华。
澳门华语电影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长、电影制片人、国际性艺术展策展人戴妍围绕“澳门亚欧青年国际影展——打开中国电影未来人材的交流之门”,以《独行侠》《驾驶我的车》等电影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中国电影在时代更迭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希望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变幻格局,建立一个影响世界电影的中国电影人才智库和作品智库,一个以电影产业内部放映与交易为主的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交易平台、中国电影国际化平台。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文促会艺术与科技实践工作委员会主任代晓蓉围绕“当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多媒体剧场的中国文化题材创作与实践”主题发言,分享了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数字媒体互融的“多媒体音乐剧场”全新艺术形式探索。通过文物活态化的传播方式、立体化的舞台艺术呈现、活态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使观众享受艺术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代晓蓉指出,当下,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领域,我们应借用戏剧的影视屏幕来拓展艺术的创作手段,增加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她希望让更多人体验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到各地的文旅资源,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与壮丽山河。
主旨演讲结束后,以“传统文化传承下的数字展演与文旅合作”为主题的圆桌会议拉开帷幕。多位大咖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挖掘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对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性,共同探讨数字展演与文旅合作创新路径,积极探索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新趋势,深化务实合作并加快项目孵化,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立足高校平台“坐而论道”与应用落地,书写好时代赋予的精彩答卷。
活动期间,相关专家、领导还进行了崇明区域品牌与传统文化考察。在中国品牌创建行动的实践过程中,大赛也在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企业和院校共同构建校企地协同创新的模式”,从社会责任、市场效益等层面共创、共享,为区域品牌发展增砖,为中国品牌建设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