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臧莺
日前,由20所英国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及校级领导组成的访华团在北京、上海、苏州、成都和广州进行访问交流活动,探访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园区并展开深入座谈。记者了解到,本次交流活动是三年来英国高校代表的首次正式组团访华,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和英国大学联盟国际部(UUKi)联合发起并组织,旨在加强中英两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互联互信,探索在校际合作、跨境教育、科研合作、师生交流等方面的无限潜力。
举办中英高等教育论坛
共同探究教育与科研合作创新模式
作为此次中国之行的一项重要活动,访华团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举办了2023中英高等教育论坛,这为英方校长及中国40余所高校的校长们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探讨创新的教育与科研合作模式,预测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首席执行官Scott McDonald也在此期间访华,与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方军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会面并一同出席了论坛。Scott表示:“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自1979年起在中国开展实地工作,依托于英国在教育和英语语言方面的深厚底蕴,协会在促进全球化人才流动、中英两国教育机构之间的教研合作、教育能力建设和师资发展以及知识共享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我非常高兴看到英国大学校长访华团与中国高校、教育机构等开展对话,共同探讨未来教学和研究的潜在合作领域,助力发展高质量、多元丰富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方军强调:“中国教育部鼓励和支持中国高校与英国高校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共同设立高质量合作办学项目、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合作、举办大学校长论坛、设立暑期夏令营项目等,实现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指出:“英国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之一。长期以来,两国高水平校际合作不断深化,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实现互鉴互学、合作共赢。”
疫情后首次大规模组团访华
促进两国教育连接更加紧密
记者了解到,自1979年以来,中英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多层次的深入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谈及此次英国大学校长组团访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教育总监史蕾也给予了非常积极的评价。据她介绍,此次代表团成员由20所英国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及校级领导组成。这20所英国大学或者已经在中国成立了合作办学机构,例如爱丁堡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成立的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与东华大学成立的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兰开斯特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合作成立的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伯明翰大学与暨南大学合作建立的联合教育学院等;或正在寻求加深与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在5天的行程里,代表团参加了中英高等教育论坛,来自中英两国60多所高校的120余名校领导或代表就中英合作办学的成功关键因素和挑战、通过合作办学推动其他区域合作、中英联合科研的互补优势、跨国科研合作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在上海,代表团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围绕高校科研与创新、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合作机遇、学科融合式教学与研究、科研国际合作等展开讨论,以期加强对话合作、培养更深厚的关系纽带、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在上海戏剧学院,代表团了解了上戏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中英合作情况,特别是正在筹建中的横店英国创意艺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正在参与构想中的中英创意创新中心。双方将以此次访问作为出发点,开展进一步交流,共同推进中英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友好合作。
由于此次组团访华,是疫情后的第一次,在史蕾看来,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趋势产生了新变化。“中英两国从政府到高校对教育与科研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反映出两国教育未来合作可能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双向留学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是英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之一,有近16万中国内地学生正在留学英国,且涌现出一批能力出众、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在学成回国后成为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今年12月,我们又将举办英国杰出校友大奖中国区颁奖礼,从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和创意、社会行动贡献和商业与创新等方面表彰留英校友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他们利用英国留学的所学所感为其所在社区、行业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同时,通过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于2013年推出的‘英国未来计划’(Generation UK),至今已有超过67000名来自英国的年轻人参加了在中国的学习、实习和教学计划,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建立了与中国年轻一代的连接,为中英两国的人文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合作办学领域,中英两国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截至目前,共有260多个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其中包括40余家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及2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办大学,英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与中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先伙伴国之一。“我们也在2017年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发起和支持了中英合作办学机构联盟,旨在进一步提升中英合作办学的质量,确保高品质的学生体验,探索未来创新合作方向。”
第三,在高校国际学术科研合作方面,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加大中英两国高校在基础科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和青年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支持和管理了中英联合科技创新基金,致力于在两国之间创建推动研究与创新合作的长效机制,帮助100多所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与50多所英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联系,构建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作为英国最主要的研发资助公立机构,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在过去16年间共计资助了804个研究项目、涉及两国300多所科研机构,共同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和粮食问题等国际挑战,实现两国共同利益和福祉。
“未来,我们希望在双方雄厚的合作基础上,能够在中英合作办学、学生流动、校友职场发展和国际化平台建设以及联合科研等方面再创新高,使两国教育连接更加紧密,进一步加强互联互信。”史蕾表示。
中国教育部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
英新政出台掀起新一轮留学热潮
据史蕾介绍,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2021/2022学年,共计有173575名中国学生(含港、澳、台)在英国上学。同时,中国教育部积极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官方公布了260多个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2021~2022年约有7.1万人在读。
“我们也于今年2月起对超过3000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专业人士群体以及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与高中生群体进行了《关于中国大陆学生出国留学和国际英语测评需求的调研》,深入研究中国学子出国留学与回国就业的趋势。”史蕾表示,根据调研,2023年随着疫情阴霾的消散、各国出入境政策的优化以及就业竞争加剧等因素,许多因为疫情暂停留学计划的学生重新开始规划出国留学,全球留学市场逐渐回暖,海外留学迎来了新一轮热潮。
中国年轻一代成长于物质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下,形成了较为多元的价值观,因此他们在考虑教育规划时不仅仅追求“名校”作为结果,也高度关注求学过程中的丰富体验,以及对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助力。2023留学调研显示,中国学子海外求学的主要驱动力包含三类因素:海外丰富的教育机会(包括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丰富多样的专业设置、短学制等)、生活体验和工作机会(包括收获当地文化体验、回国就业更有竞争优势、为将来海外就业打下基础等)、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拓宽视野、培养独立能力、提升英语水平等)。正是出于上述出国留学的驱动力,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国的过程中,尤其看重与教育质量、就业助力、文化和生活体验等相关的因素。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到,教育和科研实力、社会认可度、学校排名与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是学生最着重考虑的影响因素。同时,其他因素如学校综合优势与影响力、安全性、当地文化、气候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留学决策。
英国大学持续提供闻名于世的高质量教学,拥有享有世界声誉、富有悠久学术历史的高等学府,以及引领全球的先进学术设施。在2024 QS世界大学排名中,英国大学在全球前一百的大学中独占17所。英国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学科设置,提供超50000种不同专业的本科课程,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总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无论其现有的学术背景如何,都会得到同等的学习机会。英国学制紧凑而严谨,因此获得学位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不仅降低了留学期间所需的总费用,也提高了学习效率、缩短了在校学习时间,并留出了更多时间去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英国也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众多奖学金机会。2024年,非凡英国奖学金计划将向中国大陆学生发放20个奖学金名额,每个奖学金至少价值1万英镑,用于修读一年的英国研究生课程。英国教育还十分注重产学结合,高校课程与产业紧密联动,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保障。此外,英国针对国际学生提供毕业后留英工作签证,允许在英留学生毕业后留在英国两年、博士毕业生三年时间寻找工作机会。“我们搭建的留英校友平台Alumni UK,为大约75万名在中国的留英校友提供建立全球职业网络的平台,获取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支持。这些也都体现了英国对留学生未来的关注。”史蕾强调。
希望留英学子有意识地培养自驱力及软实力
大型免费网络慕课将助力学子实现学术与职业目标
那么,对于希望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又会给出哪些建议呢?
史蕾表示,协会鼓励希望留英的学生具有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驱力及软实力,包括养成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习惯,提高时间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理解、总结、呈现的能力,还有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
在史蕾看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取决于各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及其自身的条件。选择前,首先需确定在英国教育体制中适合自己的就读层次;然后可以从学术因素、非学术因素两大因素出发,考虑选择合适的院校及课程。“所谓学术因素,就是要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然后了解哪些院校开设了此专业;非学术因素指的是院校的地理位置、规模、学费及生活费用、交通便利性及文化活动丰富性等。”除了有优秀的学术和英语成绩外,学生还要展现出对将要就读的专业的热情和好奇心,对专业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和深度,能和专业老师探讨学术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网络直播活动,邀请英国大学、UCAS、英国留学相关专业人士及留英校友与大家解析英国教育的最新动态及新政、专业申请趋势及建议等。同时,也会在每年夏天举办留英行前会巡回及线上讲座,为即将赴英留学的学生带来全方位的行前准备信息,帮助他们顺利开启英国留学之旅。今年9月,我们还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全新推出了大型免费网络慕课,帮助中国留英学生更好地在新文化中生活以及在新环境中学习,养成必要的自我关爱习惯,改善情绪、减少焦虑、有效管理压力,并在任何需要协助的情况下自信寻求帮助以排解郁结。”史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