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之腾 李婷
品蟹之期已至。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产业欣欣向荣,其中河蟹养殖更是从过去高密度、大养蟹阶段全面迈入低密度、养大蟹阶段。作为水产研究的“智囊”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推手”,上海海洋大学发挥着巨大作用。2023年11月14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暨2023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正式开赛。
此次大赛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第13次联合举办,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地120家单位选送的28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
经过激烈追逐,今年“蟹王”重642克,由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送;“蟹后”重521克,由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
在长达7个小时的直播中,专家大咖齐聚。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王锡昌教授、陈舜胜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宁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传承人王浩,王宝和大酒店行政总厨朱平波纷纷做客直播间。
“今年的大闸蟹个体大、品质好,而价格很低。现在吃蟹,最实惠。”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由于良种、良法的高效配合,加上气候条件整体较好,上海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达历史最好水平。
据了解,2010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上海河蟹产业迎来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四足鼎立,青浦和金山为尾翼的“四足鼎立、两翼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了“良种牵引、良法支撑”的产业发展路径,树立了“品质为先、效益为要”的产业发展特征。上海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