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妇产科狄文教授:学会开名为“关爱”的处方,是医学生最重要的一课 | 上海教育传媒网

记者 | 白羽


当一位花季少女,被确诊为卵巢癌,可能面临手术,失去生育能力时,医生该如何告知她及她的家属这个坏消息?


少女和她的父母,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医生的沟通和表达的方式,又该有着怎样的变化?


一名医学生除了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课是医学人文教育,包括医德医风、伦理学、医学史、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沟通技巧等。


“医术固然重要,但现实中仍有太多临床问题无法依靠药物和手术来彻底解决。”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狄文教授看来,“对病人来说,医生心中葆有关爱,在任何时候都会是一剂良方。”


医者,仁心。在狄文眼中,这一切并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医生的关爱本就体现在不起眼的细节中:行动不便的孕妇起床时上前搀扶一下,查房时像朋友一样微笑着称呼病人的名字,而非生冷的“XX床”,都会让诊疗服务充满暖意……


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狄文将这种“温度”在润物细无声中深植学生心底,教会医学生时时刻刻不忘开一张名为“关爱”的处方。




融入教学全环节,

“润物无声”中“入脑入心”


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人。医学以迎接、呵护、关爱、尊重和敬畏生命为使命,而生命需要温度。


医学生的培养重在塑造医者仁心。因此,在狄文看来,医学专业更应注重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基本载体,不同课程根据其不同特点,在教学引导中,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



医学生的医德观还处于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上来看都是最佳时机。


狄文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核心在于爱的教育,通过医德医风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然而,如何能在“润物无声”中“入脑入心”,避免形式主义“不走心”的思政教育?  


狄文团队在实践中,将思政教育“不着痕迹”地融入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在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中,帮助学生辩证分析“前途”和“钱途”如何抉择,医生的职业信仰如何坚持;


在医患沟通技巧的授课中,以问题牵引,模拟真实场景,如“当患者或家属拒绝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时怎么办?”


在医学心理学课上,教会学生如何告知患者及家属坏消息;


在讲医学发展史时,讲述医学大师的生平事迹,以楷模激励;


在医学伦理学课上,引导学生展开关于冻卵、代孕等是否应合法化的讨论;


在临终关怀问题上,分析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管理策略……



另一方面,狄文还将课程思政与创新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相融合。


狄文教授领衔的《生殖系统(临床)》课程,很早便提出了3“O”教学理念(Open your mind,Open your mouth,Open your hand)与“BLOOM”教学体系(Brain、Love、Operate、Observe、Mouth),在这当中,就很自然地融入了“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此外,还有以突出育人理念为特点的“医学人文PBL教学”、以真实病例为模本的床边PBL教学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门课程获得了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




从教室到教室外,

“了解病人”比“了解病”更重要


妇产科学又与其他医学专业更为不同,不仅与生命相关,更是与孕育生命相关。隐私保护、器官留存、生育问题等等,都是医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切入点。


狄文将思政教育从教室延伸到课堂外,走到门诊室、病床边、手术台,在实践中言传身教:


在技能操作培训中,即使是面对模拟人,也强调要及时遮盖住隐私部位等细节;


在门诊带教时,自觉搀扶患者、遮拉门帘护隐私、天冷时焐热双手再行体检,为学生做出表率;


在病床边教学时,传授医患沟通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任一医疗决策都应遵循“规范化、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基本原则;


在手术台上演示时,除了传授手术技巧,还围绕该患者的病情,引导学生讨论:


她的子宫(或卵巢)是否要保留?切除器官以避免复发是不是更好?是否了解过她的生育情况和意愿?是否了解过她因为癌症的家族史而不愿保守治疗?……



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一个病人,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加重要。”狄文坦言,在这些临床情境下自然进行的教学活动,会让医学生更易接受并理解。总之,需要让学生明白,在临床过程中,单纯凭检验报告、指南共识看病是成为不了好医生的,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罹患疾病的人。



从读书会到健康科普,

时时处处有灵魂、有温度


医学生学业繁重,对非专业必修课、考试难度不大的思想政治类、医学伦理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多是被动应付学习。特别是对于占用时间较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参与态度比较消极、功利化,这大大局限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为此,狄文及其团队也动足脑筋,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政课程方式,提高学生主动接纳的可能性。


比如,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确保每一节课(包括线上及线下)的教育内容都含有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


课间休息时播放一段人文纪录片,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将案例、医学发展历史、医学大师的事迹穿插在授课中;


开展“妇产科课程思政优秀素材评选”,建立素材库;


举办“青年医师医学人文读书会”,2019年创办至今,每月1~2期,面向全体实习医师及住院医师,由青年医师轮流自选一本医学人文相关书籍分享体会。



狄文团队还在极其有限的理论教学课时中,专门设置了2节课的《妇产科学中的人文素养及医患沟通技巧》理论课,将医学大师、社会热点、医疗纠纷、医疗法规、投诉焦点、沟通技巧等内容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医学生呈现。


此外,还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医学科普,包括指导撰写科普作品、参与漫画制作、设计科普宣传方案、参加社区及校园科普宣讲等,来培养医学生崇德向善的公益情怀和担当。


狄文说,“我们始终希望妇产科学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本身,而是能够成为一门‘有灵魂、有温度’的专业课。”


因为理论本身可以自学,很可能会慢慢遗忘,但是在教学中传授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以及医疗决策中带来的启发,可以受用终生。郎景和院士提出的“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的理念让每位医生终生受益。



如今,00后医学生面对的社会风气、医患关系等各方面带来的诱惑和冲击,要远远比老一辈医疗工作者做医学生时复杂得多,新生代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更强,这些都给思政教育带来更高的难度,但也更加体现出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好医生一定是充满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的。狄文常对年轻人说,“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家庭、有工作、有喜怒哀乐的病人,而不是孤立的器官或者疾病。当你拯救了一位病人时,于你来说,可能只是普通病例,于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很可能关乎一生的幸福与希望,甚至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