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商学子助力奉贤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 上海教育传媒网

记者 | 魏小潭


暑假期间,在上海市奉贤区各大红色场馆、村居和党群阵地等场所总能看到上海商学院“习典之声”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的身影。通过现场走访、调研访谈,宣讲团团长杜湘文和她的“红贤印迹”实践团队成员收集市民、村民、网民等反馈评论,挖掘奉贤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编撰完成了3万余字的《上海市奉贤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多维路径方案》。


社会实践团队在上海市奉贤区党建服务中心开展调研



调研访谈,摸清游客需求

 

在历时73天的调查访问期间,“红贤印迹”实践团队不仅考察了中共奉贤县委旧址、沈陆村、上海市奉贤区党建服务中心、上海之鱼等各大红色场馆,还开展了问卷调研。此外,他们还对十余位社区居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红色文旅建设的需要。


基于调研数据,团队成员鲁艳、张琬若和张蔚蔚发现,奉贤区红色资源呈组团式分布,主要分布在奉贤区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即南桥镇、庄行镇、西渡街道和奉城镇,其余分布相对较分散,且数量较少辐射范围少,组团分布范围不均匀。团队成员陈敏敏、成啸天发现,奉贤红色文旅方面的开发还有待提升、红色景点的体验活动与游览线路安排还不够合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得到了反馈,奉贤区党建服务中心大力支持“红贤印迹”实践团队编制《奉贤区家门口的红色行走线路手册》,奉贤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多维路径方案中的部分建议也将被进一步落实。



青春接力,推进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如何提升奉贤区红色文旅高质量建设?”“红贤印迹”实践团队在报告中为奉贤完善红色文旅方案出谋划策。杜湘文告诉记者,他们设计的发展路径方案着力于红色文旅空间布局、特色红色文旅线路设计、红色文旅形象策划三大版块。首先,基于空间集中度分析奉贤区红色文旅分布,绘制奉贤红色文旅空间分布图并制作成《奉贤红色文旅宣传手册》;其次,深入探索“红色+N”的旅游线路模式,从多个角度将红色元素融入线路设计,设计出约2.5万余字的《奉贤区家门口的红色行走线路》。此外,设计特色互动活动,让游客感受到奉贤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氛围,增强游客粘性和回头率。最后,结合奉贤红色基因策划具有奉贤特色的文旅形象、设计奉贤红旅品牌LOGO和宣传口号,编制出80余页的《奉贤区红色文旅发展规划建议》,为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内涵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与此同时,实践团队还创设了“红贤旅游”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奉贤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活动等相关内容。针对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团队成员邱晓雯、林渝瑄和杜湘文进行空间形态和市场分析,共同探讨奉贤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多维路径,设计出共计3万余字的《上海市奉贤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多维路径方案》。



奇思妙想,弘扬家门口的红色文化


如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红色资源?如何让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不再流于打卡?团队成员发现,目前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以参观红色场馆、观看红色视频与专业人员讲解红色故事为主,市民群众缺乏互动感与体验感。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与专业课程知识,团队成员设计了以中共奉贤县委旧址、沈陆村、奉贤区党建服务中心、上海之鱼等奉贤各大红色场馆、村居、党群阵地、景区等红色地标为主,量身打造沉浸式游览活动。张琬若设计了“红旅于乡村共舞,展现奉贤无限可能”打卡集章活动,既能让游客们通过红色景区传承革命精神,还能让游客感受到奉贤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增加游客丰富体验,提升奉贤红色文旅吸引力。此外,“共绘奉贤新画卷”主题拼画也有望在相关景点推出,让游客在动手的过程中真切体验奉贤的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