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就像星星之火照亮了山区孩子们的内心的世界” | 上海教育传媒网

记者 | 魏小潭


暑假期间,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爱心贵州”社团20名志愿者前往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上山民族学校,将他们精心准备的趣味课程连同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和温暖带给这里的孩子。“爱贵”团队的宗旨是让每一朵花儿都拥有同样的阳光,七天的支教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们与贵州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情谊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孩子们内心的小小世界。



7月18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孙嘉琪带着一个行李箱和一颗炙热的心和支教团的成员们一同坐上了K833次列车。到达目的地之后,志愿者们很快投入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为孩子们分享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孙嘉琪说,一位志愿者在上爱国主义教育课时所说的话让她印象深刻: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摆脱我们贫困的家乡,而是去回报、建设我们贫困的家乡。


孙嘉琪告诉记者,在偏远的大山里,跨越2000公里的交流与对话,每一位志愿者的课程都独具特色。例如,“爱贵”团队贯彻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思想,结合“红色中国”“习近平思想”等主题,志愿者将所学习的不同专业知识融入到支教课程中,让小朋友们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趣味地理》让孩子们了解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地域特色有一定了解。同时,课程也详细介绍了志愿者们的学校所在地——上海,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丰富与多彩,让孩子们对远方的世界产生好奇,激发了他们想走出乡村,去往到更广阔的天地的强烈欲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安全教育》课程,孩子们了解了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团队成员还开设了和环保相关的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让小朋友们切实了解到为何要环保以及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



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DIY手印课,汉族老师与苗族学生们一同创作的艺术课……丰富多彩的课程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人文素养,也提升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从2017年上山出现了第一个大学生后,至今已有16名大学生走出上山村,这在这种艰苦的地方是很难得的。学校校长马刚动情地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上山小学能够走出更多的孩子,上山村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7天的支教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志愿者们虽有疲惫,但从孩子们和马校长身上,他们也收获了感动和成长。“孩子们自己维护校园卫生,饭后主动与志愿者们一同洗碗、打扫卫生。” 孙嘉琪说,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也感受到了在艰苦环境下的懂事与乖巧。



支教走访是爱心贵州“一对一”帮扶计划的重要一部分。作为连接山区儿童与各界帮扶资助者的中间桥梁,“爱贵”社团志愿者进行走访,用社团资金为各家送去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的同时,对贫困孩子们的家庭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记录,特别是针对特殊家庭等进行拍照记录,将孩子们的信息归档,以供资助者选择帮助。这几天来,虽然志愿者们经历了炎炎酷暑,也遇上了瓢泼大雨,但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把每一份关爱带给每一户需要帮助的家庭是所有志愿者的心愿。



支教快要结束的时候,志愿者们收到了小朋友们亲手制作的各种小贺卡、折纸爱心和小手工。他们在上面写着:“老师辛苦了”“我爱你们”“祝老师天天开心”……这些充满爱和温情的语句让志愿者们感动,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这次支教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最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还表达了对课程的感受以及能够希望能够再次见到老师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