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帮扶助力高原医疗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 上海教育传媒网

记者 | 魏小潭

通讯员 | 雷禹 祝宇桐

 

7月4日-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带队,率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党政领导、医学院相关部处、医疗专家赴西藏开展援藏干部慰问暨医疗专家组团式志愿服务活动。专家团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体现专业水平,通过送医上门、隔空会诊、进科室义诊、手术、对口帮扶等“一站式”服务为民解忧。

 


千里慰问鼓干劲 谱写援藏新篇章


自2015年以来,交大医学院已累计选派50余名干部人才赶赴西藏,扎根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运用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以“输血”促“造血”,成功创建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骨干队伍,使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在科教研能力和学科建设、医疗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藏医疗队


“去西藏,是任务,也是荣誉。”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藏医疗队作为上海市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重要组成部分,援藏一年来,全体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科学规划、精准帮扶,用实际行动把上海先进理念及医疗技术“带土移植”到西藏,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智慧”。援藏期间,医疗队充分发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龙头作用,推动医院与“五县”中心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赴定日县、拉孜县、岗巴县、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等10余个县镇开展医疗巡诊及交流活动,切实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作为医疗队副领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审计处处长、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瞿晓琦参与制定“组团式”援藏工作三年规划,深化与江孜、定日等五县的联合帮扶,积极探索“智慧医疗”平台建设,为打造“健康西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江传和延续前6批瑞金血液科奋斗足迹,帮助医院血液科开展临床型科研工作,对于高原贫血病患做了首次描述,实现了日喀则地区贫血病患流行病学调研的“零的突破”,同时再次刷新了医院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文章发表的高度。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义辉发挥专业优势,带领科室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填补了日喀则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的空白,获得2项省部级课题等,实现当地科室科研新突破。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日喀则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宣寒青克服身体不适戴着氧气面罩完成本批援藏医疗队进藏后的首台手术,帮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立了西藏(西部)泌尿系结石微创技术培训中心。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包润发带着“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在日喀则新冠救治基地全力参与救治,坚守一线岗位四月余,多次为新冠阳性患者开展外科手术,守护群众健康。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欧阳火牛作为医疗队年龄最长的队员,主动请缨承担各地支援日喀则医疗队的健康保障任务,并带领神经外科成功为阳性患者进行高难度血泡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手术。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医学院科员、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病案统计室主任王胜军充分发挥日喀则市病案管理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学习机制、开展整体设计,全力推动病案管理质控工作高质量开展。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骨科业务主任林森力救重患,顺利开展多发骨折的手术治疗,助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取得新成绩。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单怡俊多次紧急救治患病儿童,为藏区儿童搭建生命的“绿色通道”。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华荣带领团队完成藏青疆地区首例充气式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附属松江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徐小彬和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王力波坚守在条件更艰苦的定日县,持续“传帮带”作用,助力定日县人民医院快速提升医疗水平……


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向全体援藏队员表达了敬意与问候,希望大家努力站好这班岗,交好接力棒,永葆援藏精神,以一流的工作作风,创一流的援建业绩。


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右)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小学参加捐赠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帮扶当地小学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助推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医疗专家团一行赴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小学开展捐赠活动,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价值3万余元的运动鞋以及图书、画笔等学习用品。交大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介绍了此次活动情况,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勉励小朋友们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把自己打造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医疗专家团一行向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小学捐赠学习用品和图书


此外,江帆书记还作为发育行为儿科专家,与附属新华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唐国瑶等专家共同为该校的孩子们进行身体、口腔等健康检查,针对存在身体发育迟缓等问题的小学生,交大医学院专家医疗团队后续将联合日喀则人民医院制定详细方案,对小朋友们开展进一步深入治疗。


医疗专家团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



隔空会诊解疑难 沪藏两地“医”线牵


上海与日喀则,相隔4000多公里,却因“隔空会诊”这座“空中桥梁”拉近了两地医患的距离,共筑沪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7月6日上午,交大医学院专家医疗团队隔空连线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行了互联网“云会诊”。


此次线上会诊共涉及三个当地儿科复杂病例,分别患有生长发育落后、血小板低下、出血性脑梗塞。10个月大、不能独坐,不会说话……该患儿此前被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低血糖脑病及足月小样低体重儿;7岁藏族女孩,发热、咳嗽5天,加重伴胸痛3天……入院后接受了半个月的抗感染治疗,之后血小板反复走低;1岁藏族患儿,间断发热9天,抽搐2天,入院后接受对症治疗,患儿意识反应逐渐好转,但仍有反复惊厥发作……会诊中,面对3例儿童疑难复杂病例,沪藏两地专家通过“云会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并给出科学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医疗专家现场为患儿进行诊疗


在日喀则人民医院现场,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医师江帆一边询问、为患儿进行身体检查,同时娴熟地哄着孩子。她还现场为家长进行儿童健康保健教育,示范教授如何给孩子做抚触、引导孩子抬头等,为改善患儿病情进行科学性的指导。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医师洪莉就现场患儿情况与视频那头的附属儿童中心医疗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制定进一步治疗措施和方案。


儿童医学中心医疗专家在“云端”对患儿进行病情分析


在远程连线的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会场,由新生儿、中医、发育行为组建的多学科团队、血液肿瘤团队以及神经内外镶嵌治疗团队,包含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季庆英、院长张浩、儿内科主任医师胡肖伟、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沈树红等在内的医疗专家分别对三个藏族患儿进行了现场问诊和病情分析。儿中心希望日后能继续充分利用5G+远程医疗,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多途径多举措为藏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助力藏区的儿科医疗事业,以惠及更多的藏区患儿。


作为不断丰富和完善医疗服务模式、延伸高质量健康服务、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此次“隔空会诊”利用“云帮扶”的形式打破了医疗资源的时空壁垒,加速提高了基层医生的整体水平,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了日喀则人民群众就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送医上门解民忧 健康服务零距离


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老百想在家门口看上“专家号”,此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专家团在日喀则人民医院开展了现场手术和义诊带教、健康宣教等系列活动,活动汇聚了来自交大医学院多家附属医院的10余名优秀专家,专业覆盖儿科、普外科、口腔科、血液科、骨科等10余个医学学科,活动累计服务当地患者1000人次。


医疗专家团通过座谈交流、实地查房、现场手术、一对一指导等方式,为医院在科室管理、接诊流程、治疗方案等方面提出专业指导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促进了医院科室、医生业务水平的提升。此外,医疗专家团在出发前,提前了解高原当地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类型,携带了价值1万余元的降血压、常用胃病、风湿病、抗生素等药品,在义诊时耐心为群众诊治疾病并发放免费药品。


医疗专家为当地群众进行会诊


当天,医疗专家联合当地医护共同为一名74岁的奶奶完成了高难度腿部手术。该患者在藏区属于绝对高龄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手术风险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陆雄伟主任克服刚到高原的身体不适,与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林森主任以及日喀则人民医院骨科李主任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在确保患者手术安全的情况下,决定在治疗骨折的同时适当改变下肢力线来尽可能改善骨关节炎的症状,让患者获得最大收益,由陆主任担任手术主刀医生。历经2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此手术的顺利完成,是沪藏两地医护共同努力的结果。交医医疗专家以“一对一、手把手”发挥“传帮带”作用,整体提升了日喀则市救治大病、危急重症的能力,以“医者仁心”守护了藏族同胞的生命健康。


自2017年起,交大医学院已经持续开展了六年的组团式医疗专家志愿服务项目。多年来,交大医学院充分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模范作用,联合12家附属医院组织百余人专家队伍赴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对口援建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大型义诊、捐赠、健康宣教等活动,服务各地群众总计1万余人次,让广大边疆与革命老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切实把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成为群众服务的生动实践,助力边疆地区打造医学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