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臧莺
上海市霍山学校2008年8月由上海市建江中学与上海市虹口区霍山路小学合并而成,学校前身是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创办的工部局东区小学。2018年9月小学部停招,学校成为市“强校工程”实验校。当时,它是虹口区一所很不起眼的公办学校。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困难重重:学校硬件设施不足,中小学岗位以及各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不合理,中层干部多数是新人,各学科缺乏领衔人,教师教学方法滞后。
2018年的“强校工程”东风为上海市霍山学校变革和发展注入了汩汩活力。学校劈风斩浪,锐意进取,以教育研究为手段,谱写了一曲“强校工程”之歌,积极创建精细的管理、精良的教师、精致的课程、精准的教学、精雅的学生、精美的环境,从而使学校办学质量上了新台阶,实现了四个“明显”:教育教学状态明显改善,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增强,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强校以来,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虹口区文明校园,“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已开始入驻百姓心田。
赋予新内涵,“新五指”校本课程“闪光”
上海市霍山学校紧跟时代改革步伐,通过研究与思考,站在教改的前沿,根据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打造中考改革背景下的精致课程,赋予“新五指”课程新内涵,注入了新活力。学校依据课改和中考改革的需要,将“五指活动”转变为“新五指”校本课程,让学生们按“趣”、按“需”选择,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已成为虹口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校不断丰富体艺课程,科学设定大课间学生体育活动,增加武术操、啦啦操、乒乓球运动。同时,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学校在课后教育时段,开设了竹笛、素描、小主持人、非洲鼓兴趣班。
学校厚植传统文化课程,打造传统梅派京剧课程,构建京韵校园,鼓励学生们在“唱、念、做、舞”中感受梅派戏的精妙之处。同时,开设《中国民俗略观》《风筝》《二十四节气》等“非遗”课程、《书法》欣赏与实践等传统文化课程。
学校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开设了《阅读·行走》活动课程,创建了区域特色课程。它是以研学单作为驱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行走”相结合,体现“活”、追求“真”、注重“爱”、突出“思”,促进霍山学子在行走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此外,学校还建立跨学科生态研拓课程,开发屋顶生态花园基地,建设露天生态实验室,安置小小“生态植物箱”,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从感悟、实践、动手操作的生态课程中,培养生物和拓展探究学科的跨学科综合素养。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开辟绿色生态之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题为引领,促教师提升研修素养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为此,上海市霍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打造了一批研究型教师队伍。
课题研究助教师成长。强校期间,学校立项市级课题、市级项目7个、区级课题、区级项目22个,研究成员涵盖90%以上教师。因此,学校教师课题研究蔚然成风。学校以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强校工程”下的新时代高素质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探索中考改革后的教研训工作。
学校主持的上海市级课题的研究成果《“活教育”思想理念下的“提篮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荣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级德尚骨干课题《运用项目式学习理论(PBL)的初中校本化社会考察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荣获第五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优秀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研究素养提升了。面对中考改革,科学和生命科学教师朱丽君着力于跨学科案例研究和《空中生态园》课程的开发。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区重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区比赛中获奖,并多次在市、区研拓学科教研活动中作主题发言。她指导学生参与虹口区第二、三届“彩虹杯”初中探究性学习评选的活动,有6位学生获得二、三等奖,她也荣获了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奖,实现学校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奖的零突破。
创设教师研修平台。学校以“霍山讲坛”为主要载体,开设专家讲座、教研组建设交流、科研论坛等系列活动,让教师们了解课程改革大背景,引导教师们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探究问题,大大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课堂教学比武”领衔“课题、区校合作项目”等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此外,还结合市、区、集团等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共筑,促进教师们的成长。
学校青年教师立足自身专业、发挥特长,以课题为引领,努力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美术教师徐悦唯于2018年进校,通过学校自培机制,在职初期快速成长,主动参加第二期上海市中小学文化艺术名师工作室陈光辉陶艺工作室,激发自身专业内驱力的提升,成为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三轮)《基于跨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初中生态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核心组成员。其间,徐悦唯能授人以渔,学以致用,从她的“陶艺”专业特长中,挖掘“生态因子”,开设陶艺课程,带给学生“美育”领域的生态学习体验。
2021年9月,徐悦唯的综合陶艺课程成功从校本课程升级为社团,学生将社团命名为“悦陶社”,充分体现出对课程和老师的喜爱。她个人承担的2021年虹口区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2—5年)专业发展实践研究项目《初中美术学科中陶艺单元精简化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结项等第优秀。2022年成功立项虹口区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指向实践创新素养的陶艺课程开发及教学策略的研究》。2023年成功申报跨学科陶艺创新工作室,挖到职业“第一桶金”,实现了“课程品质”与自身“专业水平”共同提高的良性发展。
霍山教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在“强”字上烙印出霍山人特有的倔强和不服输的毅力,展示着他们教研的风采。
多样化教研,致力于推进精准教学
霍山学校聚焦教学问题研究,促进了教研组的发展,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效推进了精准教学。2018年,学校语文教研组、文科教研组荣获虹口区先进教研组称号;2021年,学校理科综合教研组、研拓教研组双双荣获区优秀教研组称号。63.6%的教师入围2022~2024学年虹教系统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市区教学类评比中获奖学校教师共计48人次,占比学校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
联合教研助推精准教学。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学校借助迅行教育集团联合教研力量,加强教学五环节研究,开展精准教学,研究成果多次在市区级主题展示活动中进行汇报和展示。在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跨学科等教研组联合备课,考试学科以学科组为单位,通过对专题复习课或作业设计进行课堂实证研究,继而改进教学方法,助推了精准教学的展开。
问题教研推进精准教学。学校从教学问题出发有效开展教研,狠抓“六个一”活动:一次深入学习、一份精细设计、一次精心研磨、一次精准实践、一次深度反思、一份优质案例。各教研组完成一次校级公开研修活动展示,并进行微信公众号推送。
从教学五环节流程管理问题出发,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与评价新一轮研究,严格检查和考核,提升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准高效程度。从学生个性化教学问题出发,创立“阶段性联合会诊制”,突出学生个性化分析,为学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提供有效的、细致的方案,实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精准教学。
谈起“强校工程”时,上海市霍山学校校长严静表示:“在小班化教学和学生之间差异性大的背景下,教师们牢记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观‘一切为儿童’,用爱和责任,以问题研究为抓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积极打造每个孩子的精彩人生,唱响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