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之腾
我国集装箱生产量、运输量、吞吐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这些第一的背后,鲜有我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声音。
2023年3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带领团队再次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ISO/TS 7352:2023 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由ISO中央秘书处在日内瓦正式发布。这是继包起帆领衔制定我国在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首个国际标准《ISO 18186:2011 集装箱货运标签系统》之后的又一次突破,也是践行习近平全球治理观和合作观的重要体现。
3月25日下午,《ISO/TS 7352:2023 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宣介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包起帆做了题为《让中国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 展示科创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的报告,讲述了从“中国方案”研究到“国际标准”制订的曲折过程。
集装箱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透明度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集装箱运输十分繁忙,但作为集装箱物流重要的交接凭证——机械箱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易被非法打开或偷换,致使物流过程中走私、偷渡、货物失窃等问题频发;二是由于没有自动识别功能,每次安装箱封后都必须手工录入相关信息,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抄录错误。
为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组建了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聘任包起帆为院长,为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技术研发及国际标准研制搭建了坚实稳定的平台。华师大发挥了综合性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科技优势,通过产学研用结合的方法,联合了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外运、上港集团等单位组成科研团队,为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从2012年起,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和上海市科委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的相关项目上给予了长达十余年支持和帮助,先后5次列入各类科研计划。
包起帆科研团队以现代物流“实时化、可视化、可追踪、大数据融合”等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针对全球占比达88%的山区、海洋等无基站区域集装箱物流信息失联的状况,提出了自适应动态可调的基于通信链路可靠性的评估算法、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主动跟踪模型及基于规则的事件决策方法,结合智能监控终端动静感知间隔休眠的独特低功耗技术,发明了基于北斗/低轨卫星的天空地一体化集装箱监控终端和集装箱电子封/锁等系列产品,满足了监控路径全覆盖、多样化、可视化的需求,推动了以集装箱为跟踪目标的物联网的发展。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是展示科创成果国际影响力的最佳路径之一。为了再次让中国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让世界同行分享中国的科创成果,包起帆科研团队瞄准了电子箱封作为制定新的国际标准的突破口。
国际标准的制定通常包含七个阶段:预研阶段、提案阶段、准备阶段、委员会阶段、征询意见阶段、批准阶段和出版阶段,其中提案阶段最为艰难。一个国际标准新项目的立项要有三分之二的国家投赞成票,要有五个国家同意加入标准研发团队。为了争取各国支持,在2015年9月ISO/TC 104/SC4美国劳德代尔堡会议上,包起帆团队首次向与会国际专家展示了集装箱NFC/BLE电子封/锁系统,中国的发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但中国专家想要领衔制定国际标准之路十分崎岖。在2016年11月美国亚特兰大ISO工作会议上,包起帆团队第一次提出制定相关标准的设想。在中国国家标准《GB/T 40710 基于NFC的集装箱电子箱封及系统》的基础上,2017年12月,中国正式向ISO提交新项目提案,但提案于2018年3月遭到投票否决。面对此境,包起帆团队并没有气馁,2019年11月再次提交经修改后的新项目提案,2020年2月又遭到投票否决。屡败屡战,在挫折面前,包起帆团队锲而不舍,除了不断完善提案,还加强了与各国专家的沟通与合作,终于在2021年6月迎来了峰回路转,中国第三次提交的新项目提案终于获得投票通过,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丹麦等国投了赞成票,让中国再次拿到了领衔制定国际标准的入门券。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实属不易。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无法与国际专家面对面沟通,也无法请专家来中国观看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的应用现场,包起帆团队通过数十次网络会议和数百个电子邮件不断与各国代表反复沟通斡旋,通过不断地交锋与交融,各国专家对中国方案从认识、否定、再认识、逐渐理解、达成共识,直至如今ISO/TS 7352正式发布,标准的制定经过了一系列曲折而又艰辛的历程。面对各种困难,包起帆团队用中国人的才智和坚韧,通过与各国专家的通力合作,最终将中国的发明成果再次推向国际,形成标准。
“此项标准的发布不仅是国际标准制定领域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华东师大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的重要标志。”华东师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表示,包起帆同志担任华东师大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以来,持续发挥劳模精神,勇于创新,在航运物流领域积极耕耘,搭建跨越校内外的产学研平台,联合多学科专家学者,融合多方面力量,先后开展系列科学研究,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背后,包起帆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国际标准编制的漫长性和艰巨性,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人的精气神。”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清期待着更多的包起帆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出现。上海市科委副主任谢文澜同样对科研团队的成功表示了祝贺,并表示为了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从2012年起,上海市科委在集装箱物流和标准化方面,先后4次立项,给予了科研团队坚实的支持和帮助。
会上还宣读了交通部科技司为宣介会发来的贺信,信中表示,包起帆先生领衔的科研团队围绕现代国际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要求,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完成了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并形成了国际标准,为提升国际集装箱运输智能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已在我国检验检疫、港口、内贸集装箱运输、危险品运输、石油化工、能源运输、食品及日化品运输、物流快递等方面开展应用。作为本次项目重要参与方,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春吉在会上介绍,从2019年起,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率先开始使用符合ISO/TS 7352规定的NFC/二维码箱封,并在旗下的中日、中韩、东南亚航线上广泛运行。
中国集装箱箱封产量占全世界的70%左右,其中生产量较高的箱封生产厂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NFC箱封和二维码箱封。据统计,已有近600万个新型箱封销往美国、欧洲、加拿大、孟加拉国、阿联酋、印度、巴西等国,且订单量逐年增加。ISO/TS 7352的正式发布将促进我国箱封生产厂家技术转型,抢占新的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