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学院首创“委托培训”,让思政教师“走出去”“请进来” | 上海教育传媒网

记者 | 魏小潭



3月18日,为了进一步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采用“走出去”的形式,委托上海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研修基地(上海杉达学院)举办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东海学院专场专题培训。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游昀之工作室”承办,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宋艳华工作室”协办。


开班仪式上,上海民办高校党工委副书记江鸿波肯定了“委托培训”的首创精神,他认为这也是民办高校大思政建设未来合作的新尝试。他指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思政课教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队伍,必须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他认为此次培训班对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深入交流、开好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


东海学院社科部主任龙燕对上海民办高校思政课师资研修基地、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的学习机会表示感谢,她希望老师们要有问题意识,认真聆听讲座、虚心学习,也希望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能够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专题培训阶段由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迟春丽主持。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艳华教授、杉达马克思主义学院邵龙宝教授、杨俊教授、孙丽英副教授、邱国副教授做了专题讲座;杉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俞刚副教授、主持工作副院长游昀之教授进行了专题交流。



专题培训的内容干货满满:宋艳华教授把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的理论依据和学理思考梳理得井井有条;邵龙宝教授分享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德法”课各章联系最紧密的内容,并用人格理论来深度探索“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孙丽英副教授回顾梳理了“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脉络,让老师们感受到大历史观的魅力;杨俊教授从教学方法上分享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三点做法;邱国副教授从宏观角度,讨论了“两个大局”的新站位和新探索;俞刚副教授分享了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的申报经验;游昀之教授则系统地阐述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基础以及建设思路等内容。


在交流活动中,与会教师围绕“大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东海学院教师们一边提问,一边记录,学习到了“大思政”建设中,不断把二十大精神融入各门课程的有效抓手和经验。



据记者了解,本次活动是东海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委托研修基地开展培训,培训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还有部分兄弟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培训。思政课教师能够“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大思政”建设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