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正式揭牌 | 上海教育传媒网

记者 | 陈之腾

 

2022年10月10日,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高峰论坛举行。


活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主办。



“希望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在未来的研究及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其国际化长项,为推进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批评深度融入国际文艺理论学术空间、学科领域、话语系统作出独特的贡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发展,既呈现出宏观一体化的倾向,又暗藏着尖锐的差异化冲突。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肩负着在这一格局中参与国际对话、建构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互鉴的特殊使命,这就亟须一种“国际化批评”新范式。这一新范式以中国实践为背景,以回答中国新时代审美之问、艺术之问为导向,是对中国文艺实践的理论关照和理论反映。这一新范式坚守中国立场和本土意识,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气象,呈现中国自主中国特色的理论面貌。这一新范式文化视野广博、历史内涵充盈、逻辑架构严谨,具有强大的阐释力、说服力和包容度,可以在国际化语境中展开有效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在讲话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建设,重视文艺评论研究和实践。21世纪伊始,上海交通大学发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弘扬“人文与理工并重”“文理工相辅相成”优秀学统的同时,强化人文学科建设,落实国家“人才兴国”“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中国的人文学术国际化。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基础文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此次入选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共建单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学校将以此为动力,继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艺理论研究队伍,深化学术研究,努力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文艺评论作品和理论成果,切实助力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学校将在经费支持、办公场所、人员配备等方面全力支持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将基地建设成国内国际文艺评论家互动交流的高端平台。


“此次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的成立,是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新文科建设、推动校内相关资源整合升级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也是上海市文联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化合作的重要契机。”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沈文忠表示,未来,希望双方能够继续在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干部交流、平台建设、品牌活动打造、课程体系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营造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艺评论新格局。


“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的成立,将有力助推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理论学科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主任王宁还在随后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世界文学近十多年来已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的又一个热门话题,在这方面,中国学者的贡献不可忽视。中国学者研究世界文学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也即从中国的立场和视角对“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世界文学观进行修正甚至重构。


此次高峰论坛以“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以彰显东方文化、树立中国形象为核心任务,以切实促进中国文艺海外传播为基本要求,努力打造中国文艺、国际文艺的创作欣赏和评论平台,提升中外各国人民的文化共识,实现价值认同和文化交融,为构建面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论坛上,与会学者分别围绕“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国际学界的对话”“中国戏曲在海外的研究和接受”“中国当代小说在法国——‘汉学’主导下的翻译与接受”“新时代文艺批评的作为——基于大学学术和学科建设视野的观察”“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阐释”“当代文艺批评要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文化大数据开辟文艺评论研究的新范式”等议题进行发言,着重思考了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研究和传播等问题,使论坛成为一场思想碰撞、智慧交流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