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之腾
通讯员 | 蔡霞
崇明岛上,蓝天白云下的海棠湖一片生机。清澈的湖水下,一只只蟹将军高举着大螯,神气地爬来爬去。 “看,这只蟹多大!起码得七八两吧?!”上海玉海棠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大钟随手从池塘边抓了一只螃蟹,笑得嘴都合不上了。“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名不虚传,‘江海21’名不虚传啊!”
海棠湖里养殖的大闸蟹,正是沪上赫赫有名的金字招牌——“江海21”。这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所带领的团队在上海市农委等单位的支持下历时10余年选育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后,如今已走过了5个年头。它以大规格、大长腿、膏满香溢闻名,满足了消费者的视觉和味蕾的双重享受。
今天,它们不仅是上海海洋大学团队精心培育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论坛的主角之一。11月8日,为展示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成果支持和服务上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进一步扩大崇明三星镇“玉海棠”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共谋发展、共话未来”为主题的水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论坛在崇明区三星镇海棠湖召开。上海海洋大学与崇明区三星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合作协议。上海海洋大学乡村振兴的崇明示范基地也在玉海棠揭牌。这意味着上海海洋大学以学科为优势,加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步伐。
“我们将以该研究院为依托,针对崇明区三星镇人民政府现代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利用学校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优势,探索新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服务于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谭洪新介绍到。他还在论坛上表示,要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与之结合,进一步助推水产养殖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在题为“努力建设基于三产融合的两山理论实践示范村”的报告中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依托科学技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今已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王成辉在“乡村振兴 蟹业同行”的报告中分享了一些数据:1989年,全国18个省河蟹产量3305吨,其中上海18吨;2022年全国28个省总产量77.6万吨,其中上海6336吨,用数据诠释了“河蟹产业的发展史,是我国乡村巨变史的一个缩影”。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核心和关键。水产养殖作为大农业中一个重要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多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人才优势,在‘三农’的大舞台上不断谱写服务‘三农’发展的‘情景剧’。”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说到,“海洋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为全国各地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西藏、新疆、青海、陕西、贵州、云南等地精准扶贫和乡村人振兴,成效显著。”
据悉,上海海洋大学将利用学科优势,整合学校资源,将以崇明为示范基地,探索河蟹湖泊化生态养殖新模式以及以种植为主的立体化养殖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陆基工业化对虾养殖新模式,形成绿色种养产业综合体,为上海市乡村振兴提供示范。
上海海洋大学还将开展河网水系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充分结合三星镇作为农业大镇,河网水系发达、水稻种植面广的特点,结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求,利用生态系统食物网操纵理论,构建生态种养为特色的大水系健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