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之腾
商周金文、甲骨文等我国古文字既是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也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冷门学问。海量的文献知识和纷繁复杂的检索识别成为壁垒,让古文字的爱好者难以撩开这一冷门绝学的神秘面纱。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经过20的研究实践,在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开展冷门绝学专业的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5月28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冷门绝学‘专业‘新文科‘建设成果发布会”在中山北路校区举行,并推出三个系列成果。
一、智能型中国文字数字平台
近日,一个书法家认为“颜真卿写错了字”的事件在网上发酵,引起华东师大“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同学探讨的兴趣:“刺史”的“刺”,颜真卿为什么写成“刾”?该校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运用“智能检索中国文字数据库”给同学上了这样一堂课:首先,引导同学进入“石刻智能检索数据库”,运用该数据库嵌入的“石刻疑难字形智能识别器”识别唐代文字中貌似“刾”的那个字,识别结果,让同学们了解,当时的“刺”大概率写成“刾”,而这个“刾”中的“夹”,就是“朿”的自秦汉文字以来的变形。继而又引导同学进入“甲骨文智能检索数据库”,运用其嵌入“甲骨文智能镜”识别甲骨文的“朿”,进入“商周金文智能检索数据库”,运用其嵌入“商周金文智能镜” 识别商周金文的“朿”,进入“战国楚简文字智能检索数据库”,运用其嵌入的“楚简文字智能识别器”识别战国楚简的“朿”。于是,同学们了解到:“朿”字之形,取象于“树木的刺芒”就是先秦时代的“刺”。
“刺史”的“刺”,颜真卿为什么写成“刾”
经该数据库搜索早至秦简帛中,部分“刺”已写成“刾”
经战国楚简帛文字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识别,这个“刾”中的“夹”,就是“朿”自秦汉文字以来的变形。
金文中的“朿”。“朿”字之形,取象于“树木的刺芒”就是先秦时代的“刺”。
这次教学中发挥大作用的各个数据库,就是文字中心近日研发成功的“智能型中国文字数字平台”数据库系列中几个种类。该“中国文字数字平台”以古文字及历代出土实物文字资料的数字化为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启动,其建设成果曾多次实现海内外首创性突破,如2003年,推出首个先秦古文字数据库的正式出版成果系列《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和《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2019年正式发布古文字智能识别工具“商周金文智能镜”。在此基础上,2020年以来,文字中心又相继开发了多种出土文字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并完成图像识别工具与数据库的有效结合,创建了智能型古文字数字平台。
这一突破,对古文字图像识别而言,营造了最理想的“样本库”,为进一步研发和技术突破打造了孵化平台。对出土古文字文字数据库而言,消除了两个盲点:一是不识之字数据库检索查询盲点。去除了数据库使用者的专业知识门槛,大大提升了数据库的社会服务功能;二是图像载体材料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盲点。初步实现数字平台中图片载体材料与字符集载体材料的自动数字关联,进而营造了古文字资料大数据生成和机器学习的环境,为各种研究专题的智能化手段介入创造了条件。
除了用图像识别技术将中国文字数字平台提升到“智能化”级别以外,该数字平台还实现了各断代各类型出土实物文字资料的全覆盖以及全字符检索查询的突破。
二、冷门绝学专业树德育人数字化智能助学系统
近年来,配合国家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战略,满足社会应用层次的各种需求,依托“中国出土文字数字平台”,创辟“强基计划智能助学系统”“汉字美育智能资源库”等以“树德育人”为目标专题数字系统。
“强基计划智能助学系统”,由不同层次支撑属性的系列数据库构成:“古文字释读工具书检索数据库”,初学者最需要的入门工具;“集释专题数据库”,帮助学习者把握古文字释读史的信息,从而形成古文字学基本积累;“义类专题数据库”,提升一手文献释读的效率;“通假专题数据库”“偏旁专题数据库”,则在深层助学的基础上,具有更多专题研究的导向。“古文字智能图像识别”,打通古文字学习者与古文字数据库之间的人机障碍,并营造古文字智能化研究的环境;“虚拟仿真:走进商周古文字”,帮助“强基”同学成功“穿越”到殷商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将文化、历史、思想等多方面知识点融入到商周古文字三维场景的讲解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数字化平台的“强基”助学效应。
“汉字美育智能资源库” 瞄准当前历代汉字网络资源的空白,提供如下两个方面的网络检索服务:一是提供历史汉字中最富美饰性的种类,如殷商族名文字、金文鸟虫书、经典石刻、玺印、封泥、瓦当等材料的检索。二是提供从殷商甲骨文开始的各类文字的字体(书法风格)分类的检索。所有检索结果,都以集成性资料为范围,呈现其定量数据,以实现精细化反映汉字美育资源的历史真实,同时对于汉字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以及以历史汉字材料为资源的文创,提供坚实的资料支持。
三、冷门绝学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国际化协同研究和世界话语体系
围绕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根据中国文字研究新文科建设实际需要,构建国际化的世界表意文字文化研究合作体系和中国文字文化话语有效传播体系。
主持“世界汉字学会(WACCS)”在汉字文化圈主要国家地区和欧美主要汉学重镇产生广泛影响。2019年举办的第七届年会上,中日韩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将围绕三国汉字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数字化研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真正实现人力、技术、资源共享及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主办《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中国文字)》国际期刊,是全球唯一以表意文字为核心研究内容的国际期刊,2017年7月由文字基地创办,为以汉字为代表的世界各类型表意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国际化专业平台和工作体系,推动汉字学成为世界性的学科。
主编《The SAGE Handbook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文字学科手册)》,即将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分别在国内外推出,实现中国文字学科理论体系的外译传播,提升中国文字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JCWS进入国际人文社科权威学术期刊行列创造条件。
围绕“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上述多层级平台互相配合,架构中国文字文化学术世界话语有效传播体系,共同带动以汉字为代表的世界表意文字文化研究国际化推广和发展,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工具,中国书写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冷门绝学专业走出去,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真正将中国文字文化学术世界话语权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