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潘晨聪、臧莺
摄影 | 童佳忠
为致敬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传承于漪老师的教育精神,彰显上海基础教育的先进理念。2021年1月15日下午,由华东师大一附中发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北虹高级中学、曲阳第二中学、民办新华初级中学、华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等六所学校联合主办的“学于漪·铸师魂”师德论坛暨启动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举行。
论坛请到了《红烛于漪》一书作者董少校,他向与会成员作了“于漪求索历程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启示—从《红烛于漪》说开去”的专题讲座。将于漪老师孜孜求索,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带给了所有人。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芳现场向六所学校赠书,希望通过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将于漪精神发扬光大。
论坛的另一个亮点是微论坛和微报告。微论坛《传承“于漪精神” 肩负伟大筑梦》由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华东师大一附中正高级教师、思政特级教师陈明青老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的王穗副校长、北虹高级中学的学生处主任陈奕老师和曲阳第二中学的教导处主任李名昇老师分别从于漪思想中的学校管理、立德树人、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华东师大一附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王新为大家作了微报告《党建引领下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见后文)。他从身边生动的案例延伸,提出了要坚持做有灵魂的教育,秉承“研究型”办学理念,依托党建引领,以“学校党建——文化涵养——专业自信——教师发展”为基本线索,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师德师风建设共振机制的实践探索与大家做了分享。虹教系统干部梯队建设专家组专家、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原局长徐虹女士为微论坛和微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对本次微论坛和微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实践和探索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微论坛的问题研讨也比较深入。
作为系列活动的开始,主办单位的六所学校的校长、书记共同向全区教师提出弘扬于漪精神的倡议。论坛第一站的华东师大一附中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王新向论坛第二站的曲阳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龙艺传递论坛纪念杯。
华东师大一附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王新
党建引领下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新时代教育既要求教师以师德规范、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外在行为,更要注重自我修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如何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时期,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快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华东师大一附中党总支始终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在实处着力,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党对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的引领。我们尝试将党建引领的理念转化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优势,努力抓住:
以师德规范促师风形成的文化优势;
以队伍建设促榜样形成的人才优势;
以党建融合促合力形成的改革优势。
立师德,以研究型学校特色充实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内涵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育人者须立德为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立教。这就要求教师遵循为师之规范,恪守为师之纪律,履行为师之责任,以行动梳理教师职业风范。学校党总支通过价值引领,将“三个研究型”成为附中人的新使命,在实践中使党组织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
1、抓住“根本”,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共识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书育人为责任,师德师风建设是保证,学校党总支抓住师德师风建设与研究型教师发展、研究型学生成长的同心、同向、同步,思考时代内涵和教育工作的使命,聚焦当下,形成共识。
2、建章“立制”,规范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
“心有所戒,方能行有所界。”学校党总支既注重高位引领,又划定底线要求,推动师德建设走上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学校党总支积极构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和教职工入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六大制度,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激发。
3、跨越“时空”,拓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广度
学校党总支就新时代教师师德修养开展讨论,提出应关注师德培养的两个维度:其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不仅限于教育职业活动范畴,还应拓展到社会公共活动、家庭生活领域;其二,新时代教师在系统掌握并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同时,还要以师德基本精神为导向对教育现象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纵横两个维度的师德规范讨论,使教师们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和时代要求,他们秉承“育人先育己”,“身教重于言教”,在自我涵养的同时,以内心的文化积淀和思想认识逐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塑师表,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标杆
学校党总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转到夯实信仰支撑、增厚信念土壤、激发信心力量上来,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教育事业究竟需要什么人的问题。
党总支以于漪老师与学校优秀教师为楷模,提出要像于漪老师一样“以生命与使命结伴立身,以全心全意育人立教,以教研须有心得立学”号召,在实践探索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校生活与课程中。
1、立足“改革”推进课程建设
自上海成为全国课改试验区以来,学校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党总支始终关注课堂教学改革,从研究型学生培养,到课型库与修身课程建设,再到生涯教育研究,逐步完成了教育教学实验探索由学科向课程的转变,如在学校修身课程中关注审时势而见是非,读经典而明善恶、思人生而察美丑。可以说,课程改革体现了新时期锐意突破、立足本职、勇于担当的师风师德新内涵。
2、立足“课堂”挖掘学科育人
师风师德建设离不开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党总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真正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最终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学校党总支教育和引导教师敬畏教育教学规律,摒弃、修正不当的教育认知与行为,不断向课堂教学革命的深处探索,真正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切实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3、立足“榜样”形成示范效应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学校党总支认为:党员和优秀教师不仅仅是专业引领者,更是价值引领者,行动的先行者。学校党总支对党员和教职工提出“党员说党话,党员做标杆”、“教师要做党的领导的拥护者”的具体要求。党总支建立多元荣誉体系,评选各领域、各条线先进典型,真正让教书育人典型“立”起来、“亮”起来,让每名教师都有可学可敬的榜样,从而带动全体教师提高师德表现、践行育人使命,体验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价值。2019年3月,我校陈明青老师代表全国思政教师向习近平主席汇报,代表了当代教师立德树人的典型, 她在高中学生“拔节孕穗期”种下了真善美种子,她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是教育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样,我校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江源老师、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黄群老师都是严谨执教、专业精进、无私奉献,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社会满意的好老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是师德师风的领航者。
4、立足“学习”构建成长共同体
党组织充分利用各种政治学习活动和媒介载体,组织开展内容详实、形式丰富、成效显著的学习活动。开展“四史学习”、“时政学习”等一系列学习展示活动以及线上泛在学习,如利用学习强国APP,引导教师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线上线下的“勤学习”,带来的是正风气,端品行,强精神,从而筑牢师德底线,追求品格升华,奠定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思想基础。“青团”是华东师大一附中教工青年团的简称,是为职初教师成长创建的学习共同体组织。“青椒”是青年教师成长创建的学习共同体组织。“青团”、“青椒”成员之间定期开展互相听课、评课,并通过讲座交流、读书会等活动,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由“点”到“面”,由“面”联“体”,构建联动大格局。
5、立足“研究”树立党建思维
学校党总支通过建强学部党支部、建好党员教师队伍,充分彰显党组织坚强堡垒地位,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典型示范作用,用党风涵养引领师德师风。党总支将学科德育范式课题项目与新时代思政课程及新教材的研究探索,作为转化教师观念,加强党组织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党管德育的重要手段,成为教育实践研究新平台。同时,学校党总支紧紧抓住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团队研修、协作教研、思政一体化建设等形式,将爱国主义和“四个自信”教育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
铸师魂,以教书育人的责任成就师德师风建设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新时代学校研究型文化需要教师必须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1、“校史”与“四史学习”结合,坚持立德树人
学校党总支通过组织学习研究“四史”,将“校史”学习也融入其中,引导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职责任务,体会“格致诚正、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学校党总支引领教职工以史为镜,进一步检视和校准教育坐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
2、“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形成党建文化
学校党总支主动作为,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各环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体现在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关键环节,在学校章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中积极参与并把好方向,谋好大局,定好政策,保证党组织意图在决策中充分表达和体现。通过“价值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中。我们将党员的身份意识融合在平时的具体事项中,落实在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强调“支部建在连上”,将原来理科、文科、综合支部的架构变为学部支部,发挥每个学部支部作用,党员身边有榜样,党员自身就是榜样。“引领—研究—发展”成为党建文化标志,党建工作与学部平时工作、学部建设和学部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了目标同向、思想同心、行动同步和质量同标,真正做到学校工作推进发展到哪儿,党组织的保障就到哪里。
3、“多”与“少”组合,细化教师行为标准
于漪老师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基于此,学校全体教师在党总支与各个学部带领下,在细节上思考并形成了教师行为的操作性要求:
(1)师生的沟通和勉励多一些,学生的烦恼和叹息就少一些
(2)教师走进题海,辛苦多一些;学生走出题海,弯路少一些
(3)教师答疑和补缺的渠道多一些,学生问题和困惑就少一些
(4)教师为学生想得多一些,学生进退反复就少一些
教师们心里装着使命感、责任感与神圣感,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传递着生命的体验,共享着生命的美好,营造着温馨的教育生态场。
“让生命与使命结伴而行”,这是于漪老师的人生名言,也是她作为一名教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学校党总支始终将教师使命教育抓在手中,坚持做有灵魂的教育,将师德师风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家校联系等过程中,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育使命有机结合,书写好大写的“人”,成就教师的神圣使命。
一附中党总支秉承“研究型”办学理念,以“学校党建——文化涵养——专业自信——教师发展”为基本线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融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师德师风建设共振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新时代教育使命为要求、以教师全面发展为引领、以党建融合发展为依托,以科研实践探索为突破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新体系。
党建引领下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的教育的重要命题,我们将以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榜样,学习传承并发扬光大于漪精神,不断探索,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