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臧莺
75载岁月如歌奋斗不息,75载求实求精至善至美。12月1日,上海戏剧学院庆祝建校75周年主题活动在上戏实验剧院举行。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市文旅局副局长杭春芳,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华,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闵行区副区长刘艳,以及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文旅局、静安区政府、闵行区政府,兄弟院校、文艺院团、合作单位代表,校友代表、部分师生出席了当天的主题活动。
上戏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主持主题活动。上戏党委书记谢巍在主题活动上发表讲话。他表示,回顾上戏75年的历史,深深感到上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将培养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将几代上戏人共同创造的家园精神、创业精神和改革精神作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这些坚持之所以取得实效,根本在于我们在仰望星空之后的脚踏实地,在于至善至美背后的求实求精。75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求实求精,方能至善至美,这是上戏的立校之基和强校之魂。”展望未来,谢巍强调上戏将始终坚持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但至善至美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靠每个上戏人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上戏未来能否建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戏剧殿堂’,关键还在于当下上戏人能否始终有求实求精的态度和行动,这是达成‘至善至美’校训的关键。”
上戏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
上戏党委书记谢巍
当天,55级校友、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和86级校友、演员于慧代表从上戏走出的毕业生们,向母校送出祝福,表达感谢,献上寄语。
55级校友、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
演员于慧
历时近一年的酝酿和筹备,经过市教委和市民政局批准登记,上海戏剧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基金处领导宣读了基金会成立批复;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上台为上海戏剧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揭牌。于今年6月同上海戏剧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的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戏75周年校庆之际,由总裁潘平代表集团向上海戏剧学院捐赠教育基金,从而成为该基金的第一个捐赠者。
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为上海戏剧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揭牌
主题活动最后,是部分上戏老领导、老教授,学校领导、各院系师生代表带来的诗朗诵,充分表达了“我是上戏人”的骄傲与自豪、激情与憧憬。主题活动结束后,师生们还共同观摩了2020版原创大师剧《熊佛西》,这既是向上戏先贤致敬,也是对初心的回望。
大师剧《熊佛西》剧组
“奉献是一种高贵,对奉献的记忆也是一种高贵!”该剧的总导演熊源伟引用余秋雨的话,来阐述这部大师剧的创作主旨,他表示,整个剧组始终怀着这样一种心情从事该剧的创作,礼赞熊佛西大师的治学精神、学术传统和人格品质。
不了解熊佛西,就不可能了解中国近代戏剧教育史。从1926年自美国学成归来后,熊佛西便倾其一生投入戏剧教育事业,先后在北京、河北、四川、上海等地从事戏剧教育。熊佛西戏剧教育事业最辉煌的阶段在上海。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一路走来的上海戏剧学院,给了熊佛西一方精彩的人生舞台,而他也为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使师生们至今仍然受用的戏剧教育遗产。熊源伟将熊老的戏剧教育遗产总结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人格的陶铸;兼修并学,建立综合艺术的整体观;严谨学风,养成苦练基本功的习性;打破堡垒,虚心学习民族传统戏曲;重视实践,强调成立剧团的重要性;开门办学,接触社会观察社会百态。话剧《熊佛西》将聚焦熊佛西先生生命中的最后十六年,从1949年5月带领师生迎接上海解放到1965年10月病逝,这是熊老把生命完全奉献给上戏,谱写中国戏剧教育新篇章,同时自身也在不断适应新的时代的十六年。
熊佛西
熊源伟说:“熊佛西,还有朱端钧,是历代上戏人心中的丰碑。是他们,为上戏奉献了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心中有了他们,戏剧的方向和本体便了然在胸;心中有了他们,上戏教书与育人便有迹可循。”对于每一位上戏人来说,无论是参与这部剧的创作还是作为观众在台下观摩,那种情感都像是儿女在回忆自己的父亲。
上戏院长黄昌勇也深有感触地表示,导演阐述的不仅是讲给剧组听的,也是一场生动的校史教育。“我们应该经常回顾一下先贤们是怎样办校的,他们对这所学校曾作过什么样的思考。”黄昌勇表示。
据悉,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高等艺术院校是党和人民的郑重托付,是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是全体上戏人的初心所在。知道来时路,方能看清脚下路,更对未来之路充满信心与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