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臧莺
“最强的BGM加上最正常的语气,在线安利‘华理十二香’,老师您真是‘华理李佳琦’!”这条评论一出,立即让很多观看直播的小伙伴齐呼“真相了”……评论中的“华理李佳琦”,正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王利民教授。3月13日下午,由他在小花梨B站直播间主讲的华东理工大学第二期“云团课”——“防疫抗疫中日用化学品”,吸引了包括华理等沪上高校学子在内的5万余人在线听课和参与直播互动。
5.1万余人次在线收看、收集学生反馈问卷9169份、满意度高达99.86%!这些数据或许正是对这堂融合现代化学与传统艺术、实用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华理“云团课”的最佳诠释。直播中,王利民首先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的疫情,从古至今,人类与疫情的战争从未停止,如今的新冠病毒也是一次严峻考验。什么是新冠病毒?它的潜伏期到底有多长?国家应对疫情采取了哪些防控和消毒措施?王利民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并明确了“消毒”的定义——“消毒,即杀死或清除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王利民通过讲解消毒的种类、消毒剂的分类和消毒剂起作用的原理,提醒学生们更好地做好自我防护。
此外,王利民还与大家聊起了最近大众中出现的“谈化色变”风潮,他表示:“没有化学,我们就不能够打赢疫情,在消毒防控中,化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作业’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能力,为战胜疫情发光发热。”
直播中,王利民还介绍了由他带领“化学与艺术”课程团队研发制作的“华理香”免洗洗手液,并介绍了此款洗手液的种种优势和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王利民的“化学与艺术”精品课程也在此次直播中友情“出镜”。这样一堂和学生一起看《宝莲灯》《西游记》、带学生一起摸瓷器画版画、把能歌善舞的“十二花神”都请来、让学生走进艺术的“化”香、每节课都要玩出新花样的课,很多华理学子都已亲身体验过。在此次直播中,王利民也把课堂上的“十二花神”结合历史典故和化学元素进行了讲解,每一种花的出场还别出心裁地伴有相应的BGM。
介绍完“十二花神”后,“华理十二香”终于隆重出场——这款由华理徐汇校区十二种花草为原料制作的十二款香水,不但每一款香水都有自己代表的月份和校园地点,而且还都有着“逆风”“傲雪”等好听的名字。而华理出品的另一款香水则是“普洱茶酥红豆”,团队在王利民教授课题组的指导下,用昆明十里香保护基地的茶籽与茶叶为原料制成,取名为“十里华香”。如果说“华理香”洗手液是科研人心系疫情的表现,那么以徐汇校区花草和云南茶花为原料的香水则体现了校园文化元素与化学的结合,让人感受到理工院校的浪漫。
华理师生在B站观看了此次“云团课”直播后,也产生了很多感悟想要表达。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刘兴表示,王利民教授作为长期研究精细化学品的专家,经常走进团学工作中,他首次把课堂“搬到”网络上,用一种学生们更喜欢的方式介绍可用于抗击新冠病毒的日用化学品等内容,让大家受益匪浅。“王利民教授从传统香文化、故宫口红、‘华理十二香’等角度,介绍了生活中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化学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华理机设182班团支书姚诗懿表示,严密的科学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巧妙结合,以科学性为基调,艺术性为旋律,极具启发性。“王利民教授讲授的以香除菌让我颇感印象深刻。在家中,妈妈有点燃艾草使其释放香味从而除灭细菌的习惯,好闻的味道让我联想到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华理法学192班团支书李红雨表示。“‘十二花神’让我感受到了疫情之下,中华文化带来的美好与自信;故宫口红等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案例,让我感受到了艺术之中的化学美,也在化学中发现了它的艺术美。”